English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2003-08-07 来源:光明日报 沈杰 我有话说

要分析社会就业形势和个人的择业问题,就有必要分析就业的绝对困难与相对困难问题,尤其是这两种困难之间的关系及其转变。

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就业适龄人口的数量大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这种情况对于该社会而言便构成了就业的绝对困难情境。实际上由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基本上是一种趋势性估算、而且主要是以机构化就业岗位计算的,所以,对社会就业结构中的“弹性”系数以及对个体化就业岗位数量一般很难做出预测。这便为社会争取从就业的绝对困难向相对困难的转变留下可能的空间。从另一方面来看,既便一个社会存在着就业的绝对困难,但是,在个人层面上,对于择业者而言,实际上只存在就业的相对困难情境。而个人在择业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将决定他或她就业相对困难程度的大与小。

基于这一缘由,个人在现实社会背景下,择业时对自己的就业意向的恰当定位和即时调整,将会有助于促进其就业难度的减小。具体而言,在择业的同一个时间段上,如果人们在择业标准中对于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等的选择都过于集中化,那么势必导致人们就业绝对困难的增大。相反,如果面对这种情势而即时进行调整,选择目前被人们忽视或暂时“冷落”的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等,这种调整可能意味着就业机会的获得。不可否认,进行这种调整而获得的就业机会,是以改变个人择业的初衷和对“流行”择业标准的认同为代价和前提的。因此,需要社会建立强大的导向和激励机制,包括政府和有关部门不断出台新的和完善原有的就业政策以及在户籍管理、人事管理、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首先,后非典时期将出现一定的就业增长。虽然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绝对难度,但是,50%左右的签约率决不会是今年大学生就业率的最终结果。随着非典过后,社会生活秩序的正常化、尤其是经济活力的进一步增强,还将有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逐渐进入就业结构之中。

其次,社会发展进程中将出现就业的新生长点。从一定意义上说,就业难度的改变也取决于就业机会增长观念的变革。一个社会中就业岗位的增加根本上取决于经济的增长,但应该看到,以往人们似乎太过于强调就业岗位增加对于经济增长的依赖性,而可能忽视了就业机会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社会发展水平、价值观念变化等的影响。在我们的社会实现总体小康之后,人们更高层次和更新类型的需要正在凸显,这将成为催生新的职业类型和岗位的动力,新型社区建设、人本化生活服务、学习培训、卫生保健等领域的全新拓展与深度开发都可能成为就业机会的生长点。

第三,在学校和教育机构层面上,要改变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关键点是抓好教育机制的转轨以及学校与用人机构的有效合作,从而培养出与市场、社会需要相对接的实用型人才。置身于一个充满就业压力的时代,不论社会和个人,实际上都面临着一项共同任务:就是要促进就业的绝对困难向就业的相对困难的转变。在今后时期,这种转变可能的标志性特征是:一,就业观念的多样化,过去那种“一次到位”式的就业观念已经发生转变,而目前出现的“先就业后择业”的主张则体现了对现实的高度适应性。而职业流动也将自然成为今后的一种常态现象。二,就业模式的多样化,随着非全日制就业现象的增长,随着非机构化(个体化)就业现象的增长,随着多次就业现象的增长,将会形成全日制就业与非全日制就业并存、机构化就业与非机构化(个体化)就业并存、一次性就业与多次性就业并存在的格局。就业的多样化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社会就业从绝对困难向相对困难转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