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少年作家层出是喜?是忧?

2003-08-0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李晨 我有话说

近日,一名被誉为“中国的哈利·波特”的少年来到南京签名售书。这个少年叫边金阳(笔名阳阳),今年仅仅9岁,却已经写下了《秦人部落》和《时光魔琴》两本书,后一本国外版更是卖了15万美元。少年作家又一次引起广泛关注。

“作家”越来越“年轻”

当年17岁的韩寒,以一篇《杯中窥人》问鼎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时隔不久,他的长篇新作《三重门》问世,一度引起轰动。前不久,一位12岁的成都女孩辍学写书,引起了广泛讨论。眼下,一些十六七岁的小女生、小男生花两三个月就写几十万字,八九岁的小朋友也随随便便就写上一本书。在这个年轻的出书族中,年龄最小的不过6岁。

这些书的大多数读者是在校的中学生。一位初二的女生更是让记者大跌眼镜,她说她们班很多女生都“爱”韩寒。

据记者调查,少年作家出书,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受家庭熏陶。作家肖复兴、毕淑敏等都曾辅导自己上中学的孩子出版10万至20万字的中学生系列书籍。二是一些有才气的中学生将学习、生活中的所感或特殊生活经历出版成册,如曾经流行一时的深圳少女郁秀出版《花季雨季》。三是自身具有一定文学功底的大中小学生进行个人创作,如韩寒的《三重门》、《毒》。四是出版商的商业炒作。有专家指出:出书低龄化只是商业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不能将小作者和小作家等同起来。学生们的创作本无功利目的,但出版社的介入使他们获得了利益,出版社带有商业目的的炒作会把孩子引上歧途,过早地出名会令孩子半途夭折,甚至荒废学业。

教育部门需要反思

很多少年作家对当今的教育提出了批评,仅就少年作家现象而言,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

韩寒等人能写书,而且在一定范围受欢迎,不能不承认他们有才华,但留级、“问题学生”的帽子也往往同时戴在他们头上。其实这是评价标准的不同造成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位专家直言不讳:“我们做过调查,全国因为喜欢读书而上学的中小学生只占极少数。现在的学校教育中有不少东西是很毁人的,孩子疲倦而去,疲倦而归。我们的教育体制,我们的学习理念,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孩子不要急着当作家”

前不久第二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写作征文大赛”中,很多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最主要是错别字太多,文章结构有问题。一些“少年作家”作品中表现出的自傲、自负令人惊讶,文风华而不实,“少年强说愁滋味”。对此,余秋雨告诫“少年作家”们,不要急于从事文学创作,“你们可以把文学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不一定要当成职业。要先学会最基本的东西,学会如何叙述,尽可能让文字质朴”。贾平凹说:“少年作家”的作品已经走向模式化,大量作品一看就是受某种文风的影响,比如韩寒。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一位博士谈到韩寒时说:“我仍然感到韩寒文化背景的单薄。韩寒的语言素质深受90年代大文化背景的影响,特别是王朔之后流行于社会中的那种反叛、调侃、嬉笑怒骂而无需任何确定性的游戏心态的影响。我个人认为,他这篇获奖作文并没有什么新东西,并没有超出这个社会所给予他的,特别是大众传媒给予他的东西。”写作要写出个人最独特的生活感受,要重视生活的积累与体验。

“出名趁早”、“退学写作”等等狂言都缺乏理性,这些不成熟的思想有可能成为夭折的因素。只有多读书,多思考,多学习,才是不断提高写作水平的唯一途径。对于媒体的炒作,《抉择》作者张平认为“很危险,是家长和媒体在教育上、宣传上的误导”。少年作家尚处在成长阶段,任何吹捧和扼杀都不是科学的态度,我们所做的应该是引导,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