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代长篇小说的历史见证

2003-08-13 来源:光明日报 王新国 我有话说

蔡葵的新作《长篇之旅》最近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在这部著作中,作者收录了自己对当代长篇小说,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长篇小说的重要的研究与评论文字,新时期近20年来的优秀的长篇小说,几乎无一不被列入到作者的研究视角,并对之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与批评,对于其中所涉及到的重要的文学思潮,也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地,可以说,《长篇之旅》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发展,是当代长篇小说发展的一个历史见证,也是一部具有作者的真知灼见,闪烁着理论光彩的学术著作。

作家作品评论是文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时至今日,长篇小说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某个时期文学成就的标志,对它的评论就更其重要和不可或缺,长期以来,蔡葵从事的就是这样的工作。他少做宏观纵览,少为宏篇大论,始终紧贴作家创作,推荐和评论了许多优秀作品,发生过一些重要的影响,也支持过一些有争议的作品,受到同行的肯定。他所以能孜孜不倦地做着这样的工作,与他对评论的理解和定位有关,他认为,“作家希望听到对自己作品的反映,读者也盼望得到选择和鉴赏的帮助,评论或许是一种较好的沟通和参考。”而具体到对于作品的评论,他则将其视为“评论家走进小说叙事,对作家创作的艺术世界的一种感悟和理解”,所以他不像有些评论家,尤其是年轻评论家那样讲求方法,喜欢玩花样,评论写得老实朴实(但也未必不厚实),注重作品的阅读直觉,关注小说的社会历史意义是他的小说评论显明的特点。

本乎阅读直觉,所以对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才有准确精到的分析评判,既坦言其创新与独到之处,也直陈尚且存在的缺欠和不足,并且立足文本,有理有据,让人服膺。与那些下笔万言,就是不说作品到底好还是不好的评论相比,蔡葵的判断力在文章中表露得非常清楚,而要坚持这种判断,在某些时候或某种状况下,是需要勇气的。在分析过程中,他有时是站在作者的位置上,指点评说作品构思、艺术处理的得失,有时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归结小说的文本特征、审美特质和思想意蕴之短长,这样,既对作家做出“反映”,对他们的创作具有指导意义,也为读者提供了“选择和鉴赏的帮助”。

蔡葵评论的多是现实主义作品,对小说社会历史意义的强调也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有两类题材的作品在他的评论文章中所占比重较大,一是改革小说,一是历史小说。改革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出现的一股文学思潮,作为变革时期社会生活的艺术化反映,它的现实情怀显而易见;历史是文学创作的不尽源泉,但“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小说的写作应不止于还原历史,而更在于为当下提供借鉴,同样充满着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之相应,对这些作品的评论,就要求论者既有对时代准确甚至是超前的了解和把握,具备充分的当代意识,又有丰富充足的历史知识,掌握与小说内容相关的历史材料,在小说与史料的对比中勘探作品的意图与旨趣。以此衡量,蔡葵是一位称职的评论家,这在集中的多篇文章中都可看出。

无论是注重阅读直觉,还有关注社会历史意义,在蔡葵的批评文本中主要是经由人物形象分析得以实现的。他显然深受恩格斯所说现实主义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影响,并在批评实践中身体力行。在他的批评文章中,多有对人物形象重要性的强调,有一处是这样写的:“人物形象是小说艺术的主体,是作家显示自己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的重要手段,是作品艺术价值的集中体现。人物形象艺术表现的特点,是小说总体特征的重要标志;对人物的性格外貌、内在本质和艺术表现的分析,正是对作品艺术成就和特征的主要检验。在某种意义上说,小说的发展也就是人对人审美审视和表现的演进,是人对人认识的一种深化。”人物刻画得成功与否,是他衡量小说成败的主要标准,人物形象的艺术分析也成为他作品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批评取向,充分体现了批评家对人的关注,以及对“文学是人学”的践行。

蔡葵写得最多的是对单篇作品的评论,但往往并非就作品论作品,而是有所伸展。或是介绍与作家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或是如前面说到的考证有关史料,或是同类作品的横向比较,或是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纵向对照,凡此种种,拓展了评论的深度与广度,这也是前文所说“未必不厚实”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还有蔡葵评论文章的语言。他为文不喜搬弄半生不熟的理论术语,亦不故作惊人之语,而力求明白晓畅,辞达义而已,易为普通读者接受。但若细细品味,又觉舒展从容,别有一番韵味。尤其收在首位的较为晚近的《〈围城〉〈洗澡〉合论》一篇,冲淡平和,清净澄明,正合“文章老更成”之谓。

在有些人看来,蔡葵的批评方法未免不够新潮,不够时髦,甚至陈旧和落伍,但风格与性格是文学,也是小说诗学中亘古不衰的话题,无论评论界的风向如何,总有人为之投入心力,做出成果,这样的工作自有其价值,理应得到尊重和重视。

蔡葵并不有意追求评论的“大手笔”,但这些年来对长篇小说按迹循踪的阅读批评,本身就是这一时期创作面貌与文学进程的一个见证,这样的评论集结成书,也许比某些大而无当的文学论著更有意义。

蔡葵先生已经年近七旬,这部评论集的出版是他对前此一段时期工作成绩的盘点和总结,穿过这段旅程,祝愿他老当益壮,写作出更多新的、有分量的长篇小说评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