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赞美人与自然的和谐

2003-08-1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中亚记者 贾铁军 我有话说

秋林近照


吉尔吉斯现代造型艺术出现于“十月革命”后,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性。在这一进程中,原苏联人民艺术家、国家科学院院士、列宁奖章获得者丘伊科夫起到了领头人和奠基人的作用。功勋艺术家秋林作为丘伊科夫艺术上的忠诚助手、生活中的挚友,其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他是在吉尔吉斯土地上成长起来的第一批美术工作者,也是至今依然健在的唯一一位吉尔吉斯第一代艺术家。

在比什凯克伏龙芝大街的一个绿栅栏围起的小院子里,我们第一次见到了秋林。一条腿已经截肢的老人坐在轮椅上接待了来自中国的朋友,他虽然行动不便,但敏捷的思维和对往事过人的记忆让所有同行者感到惊奇。

秋林1917年出生于俄罗斯巴什吉尔的一个教师之家,后举家迁居吉尔吉斯。他的艺术创作和他的第二故乡吉尔吉斯斯坦紧密相连。

秋林回忆说,认识丘伊科夫、卡萨特金以及梅萨洛什等人,对他的职业选择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1935年,著名艺术大师卡萨特金领导的造型艺术学校开始培养吉尔吉斯的绘画、雕塑和制图人才,1936年学校选出了三名最有天分的学生去莫斯科“1905年艺术学校”深造,其中就有他。这些吉尔吉斯的“新生代”,在著名艺术家们的指导下获得了巨大的创作动力。学习期间,每逢暑假秋林总是回到吉尔吉斯,绘制大量的草图,同时参加吉尔吉斯艺术家协会组织的巡回展览、艺术讲座等活动。为了写生,他的足迹遍布了吉尔吉斯的山山水水,使他更熟悉吉尔吉斯的风土人情、山区风光,也在感情上更加贴近民众。1940年,秋林以一幅“工地归来”成功地获取了艺校的毕业证书,同年应征入伍。

和那个年代的很多艺术工作者一样,秋林也参加了伟大的卫国战争。让老人永远难以忘怀的,是服役于苏军第18高射炮探照灯团参加莫斯科保卫战的情形。他说,庆祝二战胜利时他和队友一起在红场所看到的焰火,照亮了他的整个人生,一直到40年后,他还激情不减地创作了巨幅作品“胜利的礼炮”,现在这幅作品一直被珍藏在国家博物馆中。

秋林说,在莫斯科学习时,他经常造访丘伊科夫的画室。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生活经历,将他和丘伊科夫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丘伊科夫的影响使他成为丘伊科夫学派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歌颂生活中的美好,赞美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艺术家的天职和使命,然而对于艺术家来说,这种使命感却是极难建树且易于失去的”。

秋林共参加了5次共和国画展。看过他画展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艺术家在专题性绘画、风景画、人物肖像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他的创作很好地坚持了现实主义的传统。他认为,吉尔吉斯的艺术家们应该善于发掘和支持那些继承吉尔吉斯艺术文化传统且勤恳、诚实工作的人们。基于这样的认识,他的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创造性和道义特征构成了其一生艺术活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0世纪50—60年代是秋林创作上的丰收时期,也是吉尔吉斯写生绘画蓬勃发展的时期。秋林以自己的执着、忠诚对待周围的世界,并在创作上标新立异,尤其是农村题材的作品,如“牧人”(1951年)、“乌伊秋”(1957年)、“农庄平日”(1957年)、“山谷羊圈”(1960年)、“康拜因手的午餐”(1960年)、“乡村女教师”(1970年)等,均表达了他对画中人物的情感与敬意,歌颂了人民群众的纯真美德,是自己道德美与心灵美的再现。秋林说,他喜欢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对他所描绘的生活、喜悦、激情、皆有同感且融入,也正是这样的原因,他的作品给观众的印像是自然与人类和谐的咏叹,是牧民充满激情生活的叙事诗。

在秋林整个创作活动中,他绘制了上千幅草图,以供其创作时作为素材选用。他的这些草图具实而新颖,其色调和谐、激情荡漾且不同凡响。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草图,是艺术家创作的概览和记录。艺术家集中精力、认真研究大自然处于不同状态下的特征,并在复杂的小型画面上绘制出人和动物的形象。在60—80年代的主体构图上,秋林醉心于自己选定的题材,用新的艺术手法发展和丰富自己的创作,如“在伏龙芝通往奥什的公路上”(1965年)、“麦子成熟了”(1965年)、“冬季的牧场”(1967年)、“这里将成为花园”(1978年)、“收工回家”(1980年)、“带金雕的猎人”等。20世纪80年代,秋林的创作转向肖像画,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有“阿肯”(1980年)、“沙彼洛夫少将”和“田边的农夫”等。

近年来,秋林由于视力的缘故停止了创作。但他仍然兼任国立大学艺术系的教授,偶尔还会参加艺术家协会的活动。他是吉尔吉斯艺术工作者委员会主席,也是独联体优秀美术作品评审委员会终身主席。

采访结束时,老人风趣地对记者说,就在当地人,特别是年轻人对苏联时期艺术家们所创作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渐渐淡忘的时候,来探望他的中国客人却络绎不绝,远方的客人不仅欣赏他的作品,而且对那些草图、写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让他感到格外欣慰。他说,若不是身体的缘故,他真的想去中国看看,用自己的画笔去表现长城和今日中国的发展风貌。(图片为贾铁军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