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数学王国驰骋纵横

2003-08-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贾广惠 我有话说

今年2月27日,元宵节刚过,徐州师范大学数学系郭文彬教授获得了“科学博士”学位证书。此前,我国只有中科院院士谷超豪、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周向宇教授获此殊荣。

郭文彬曾于1992年就读著名的前全苏联群类理论研究中心所在地——戈梅利大学,获得前苏联最高学位委员会授予的数学—物理理学博士(PhD)学位,十年来艰苦奋斗、潜心研究,在群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解决了10多个世界难题,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2部。

是什么推动一位年轻的数学家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呢?

爱好,人生起步的基石

1955年1月,郭文彬出生于长江之滨的一个农民之家,少时就读于国内闻名的姜堰中学。少年早慧,每次数理化考试他几乎都是满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郭文彬自小就对数学有着强烈的兴趣。在家里他是算账好手;在学校他是尖子生。“文革”中,作为“知青”回乡,他先后干过农技员、村副支书等,但他从未丢过数学。1975年县里有意提拔他当干部。可他“不识时务”一再要求上大学,最后被推荐到扬州师院数学系读书,1978年留校任教。

高尔基说过:“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郭文彬,这个从乡间田野上走来的学生,如饥似渴的阅读着数学书籍。先是在宿舍熬夜读,后来怕影响到别人休息,就跑到路灯下读,一读就是几小时。

1984年,他以最好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助教进修班。在那里他用1年半时间就修完10门硕士课程,并完成了3篇论文。接下来的三四年间,他又发表了10多篇论文。此时,他将群论作为主攻方向,开始他真正的事业起点。

追求,事业腾飞的内动力

郭文彬具备了向群论这一数学险峰冲刺的基础。初具成就的他,引起领导的重视,决定让他去学俄语或法语,郭文彬选择到世界公认的数学基础理论强国的前苏联去学习。

俄语,是一道无形的高墙,因为他先前学的是英语。1989年,他进入南大俄语强化进修班,班里人人都学过几年俄语。他没有退缩,以拼命三郎的势头,向俄语进攻。每天念、背、听,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苦读。一年后江苏数十人去上海参加出国俄语考试,6人通过,他竟考了第二名。由此,他悟出了一个道理:投身于热爱的事业,更需要坚韧的毅力和不吝惜的付出。

正是抱着这一信念,他只身万里独闯前苏联,到了偏远的戈梅利大学。该校校长谢米科夫院士接见了他,翌日就拿出两篇论文,让他看看。第三天,郭文彬找到他,谈了体会,校长未作表态,却又给了两篇论文,让他第二天再来。郭文彬一夜没睡,反反复复读了论文。见了校长,他指出:第一篇文章有一步过不去,推导上似乎有问题,第二篇文章主要结果不对。校长听完,浅灰色眼睛顿时一亮,连声说:“了不起,两个问题都被你发现了!”接着他高兴的宣布:“现在由我当你的导师!”

由于郭文彬的勤奋努力,仅仅在该校近半年时间里,他就解决了群论中的几个问题。该校副教授亚历山大·费得罗维奇听了他几次学术报告后,主动跟他讲“你的成果已经像一篇理学博士论文了。”而当他向导师说起这些时,谢米科夫不置可否,而是又给了他一个难题。

经过40多个日夜苦战,他终于得到了准素子群具有超中心条件的有限群的全部结构,从而发展了前苏联科学院副院长斯米特的群的理论。导师难以置信,立即召开了10多位专家参与的学术研讨会,请他作学术报告,结果大家一致认为他的成果完全正确,具有很高的价值。而此时,导师也被他折服了。

1992年6月,郭文彬顺利通过了答辩,被前苏联最高学位委员会授予“苏联数学—物理理学博士”学位。此时,距他来苏才10个多月!

体悟,科学求索的升华

谢绝了国外大学的挽留,郭文彬回到祖国,在群论研究上不停步,向更高层面跃进。又是一个奋斗的10年。他先后主持了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天元基金、境外合作基金等科研项目。

10年里,郭文彬连续解决了10多个群论中的世界难题。2002年,他的科学博士论文《有限群和群系中的西洛对象》经俄方10所大学和研究机构鉴定和评价,被认为“是完美系统的重大科研成果,是对现代有限群和群系理论的杰出贡献”。2002年11月,郭文彬带着被专家一致认定的优秀“科学博士”论文,以全票通过了论文答辩。

郭文彬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被中国科大聘为博士生导师。

人生的支点在于对一种价值的追求。郭文彬常说的一句话是:“人活着总得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在数学王国里驰骋纵横,也算实现了人生价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