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向往城市的代价

2003-08-21 来源:光明日报 樊希安 我有话说

《城的灯》&nbsp
李佩甫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由于是故乡著名作家的力作,也由于所描写叙述的农村生活和部队生活和我的经历相贴近,因而,李佩甫的长篇小说《城的灯》格外得到了我的关注。

《城的灯》描写了农村青年冯家昌为了从“低洼地”站起,为了能够成为“人人看得起”的城里人,压抑人性、失去自我、毁掉所爱,在情感的漩涡中挣扎、在权力的迷阵中突围,最终完成了他及整个家族向城市挺进的过程。书的情节并不新奇,粗一看,不过是古装戏《陈世美》的翻版,或是电影《人生》中高加林的再现,细一品味,它的内涵要丰富深刻得多。《陈世美》停留在忘恩负义的道德谴责,《人生》则是农村青年个人奋斗的沉浮和无奈。而《城的灯》则全面深刻地揭示农民向往、迁徙城市的艰难,以及因此付出的精神和人格上的沉重代价,在当前的时代变革中具有重大社会意义。

和李佩甫其他作品一样,《城的灯》最显著的特点是真实,而这种真实是还原生活“原生态”。农村的现状、农民的生活、农家孩子的向往在作品中一一再现,丝毫没有扭曲和造作。对此我可以用我的经历作注。当我还在七八岁的时候,曾到百里开外的一座城市去探望兄长,看着马路旁那罩着排球样白色灯罩的电灯,小小的心灵顿生对城市的神往。后来我离开故乡参军,望着远逝的小村泪眼模糊,但心里却有一种声音响起:我决不会再回到这块土地上生活了。我不是不爱故乡,但故乡太穷,我必须“往高处走”。这是我当时的心态,也是当时农村青年的心态,李佩甫揭示了这种群体心态,并真实地再现了他们把幻想转变现实的艰难曲折过程。

但是,该书最具意义的并不是书的“真实”,而是真实后隐约可见的深刻内涵。农村青年向往城市,并百折不挠地想成为“城里人”,从根本上说,是农村和城市存在着的“剪刀差”,这种永远也合不拢的差别。农村穷,物质困乏,生活质量低,更重要的是农民受到精神上的压抑和卑视。这种精神上的不平等,永远是农村青年心口的隐疼。冯家昌认识了城市青年李冬冬欲结秦晋,遭到李母的反复盘问,还冷不丁地冒出一句:你有脚气吗?此一问端的让农村入伍的冯家昌深感屈辱。看看,脚气长在城里人脚上无所谓,长在农村青年脚上便“大逆不道”了。

每一个从农村到城市的人都有一部曲折奋斗史。在众多奋斗者中,冯家昌是其中的一员,但他走的却是一条歧途,甚至到了扭曲人格、丧失人性,不顾廉耻的地步。他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了“城里人”,实现了人生的梦想,但是他却丧失了刻骨铭心的爱情、冰清玉洁的恋人,丧失了父辈们的正直、善良、仁义等品格,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和自爱,以至于使用尔虞我诈、以邻为壑、落井下石、寻机暗算的小人伎俩。奋斗并没有错,个人奋斗也不是什么坏事,但这种奋斗中的“扭曲”,这种不健康人格是要受到批判的。因为做人不能没有“底线”。这种“底线”就是社会道德,就是人的尊严,就是与人为善。我们的社会已然是一个竞争社会,人人都有奋斗目标,但人人都须恪守做人的底线。奋斗和理想不能作为“卑鄙”的借口。各色各样的“于连”从来都是遭人唾弃的。

“冯家昌”们是应当受到谴责的,但同时,当“毒蘑菇”露出地面的时候,我们也应对催生它的环境进行深刻的反思。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