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乙肝病毒基因组新编码基因首次成功破译

2003-08-22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徐可 通讯员 黄显斌、唐明山 我有话说

本报北京8月21日电全军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302医院首席专家成军博士领导的课题组,在肝炎病毒发病机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2个新的编码基因:前-前-S基因和前-X基因,从而改写了25年来认为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中只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的历史,对于乙型肝炎病毒和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8月15日出版的第8期《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上。

据介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乙肝患者全世界约为3.5亿人,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患者对目前的重组干扰素和拉米夫定的治疗有较好的应答,许多患者因为缺乏有效的治疗而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危害极大。1979年国外学者首次完成了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的克隆化研究,并将基因组分成4个开放读码框架,一直沿用至今。成军博士带领302医院传染病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对中国乙型肝炎患者血液中的乙型肝炎病毒的全基因序列进行克隆化和序列分析,发现了前-前-S基因和前-X基因。

通过攻关,成军博士等在表面抗原基因序列之前发现了前-前-S基因,这个基因主要存在于中国和日本的病毒株中;在X基因序列之前发现了前-X基因,该基因特异性存在于ad r血清型的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中。同时,他们在前-前-S基因和前-X基因序列之前,分别发现了相应的新型启动子序列,指导着这2个新基因的表达。课题组根据前-前-S基因和前-X编码基因序列合成的抗原多肽,建立了检测这2个多肽的特异性抗体。同时,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酵母单杂交技术、基因芯片技术、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等,对所发现的新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表达与调控、生物学意义、临床医学意义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研究结果说明,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中的开放读码框架不是4个,而是6个;基因启动子不是4个,而是6个。有关专家认为,上述发现改变了传统观念对乙型肝炎病毒的认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不仅有助于对乙型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而且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重视。应土耳其胃肠病学会主席的邀请,成军博士即将赴土耳其参加第20届胃肠病学大会,并进行专题演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