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产稻米品质有待改良

经济话题
2003-08-2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邵文杰 我有话说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播种面积和年产量均居各类农作物之首。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水稻产量实现了两次大的飞跃。第一次是20世纪60-70年代矮杆品种的选育、推广导致产量的大幅度提高;第二次是20世纪70-80年代杂交稻的培育和推广再次导致产量的大幅度提高。然而,要使我国的粮食生产适应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稻米品质还有待改良。

品质改良需要优质品种

我国水稻育种专家、华中农大张启发院士介绍,从品种改良的角度看,我国及世界水稻生产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近二十年来水稻产量徘徊不前,其根本原因是新育出的品种在产量潜力上没有大的突破。二是我国水稻主要推广品种的米质较差,既不能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又因其偏低的售价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稻米品质亟待改良。三是大规模推广少数品种使得病虫危害逐年加重,大量农药的喷施既加重了农民负担,使农民增产不增收,又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还造成食物中的大量农药残留,危害人类健康。四是现在推广的高产品种需肥量大。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水稻生产的施肥量已经超过了土地的承受能力,过量施肥除加大生产成本外,还会引起土壤退化、江河湖海的富营养化,这正成为农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五是农业耗水约占全国总耗水量的80%,而水稻的用水几乎占整个农业耗水的70%,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培育耐旱品种,降低水稻的用水量对国民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民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培育出一大批高产、优质、抗病虫、肥料高效以及耐旱的新品种。张启发院士认为,作物种质资源是作物育种的重要物质基础。从世界范围看,全球保存的水稻种质近12万余份,其遗传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对水稻任何性状进行改良,均可以找到所需的基因资源。比如说,由于热带地区病虫发生的种类多,且十分频繁,产于热带的水稻中抗病虫的基因也相对较多,在水源缺乏的稻区培育的品种一般均有较好的耐旱性等。但对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还要避免因过分使用少数有利基因导致遗传单一化的问题。不过,如果能合理有效地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基因资源应用于我国水稻品种的改良之中,就可能培育出合乎上述要求的水稻新品种。

充分利用国际优良稻种资源

张启发院士介绍,1998年,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发起了“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得到一批国际知名学者的积极支持,我国学者也参与了该计划的部分策划工作。

该计划的基本思想是集中来自世界各水稻主产国的丰富多样的品种资源,通过大规模杂交、回交和分子标记鉴别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将这些品种资源基因(染色体片段)导入各国的优良品种中去,从而实现优良基因资源在分子水平上的大规模国际交流,培育出大量的只有个别基因不同,其他遗传组成基本相同的(近等基因导入系)材料。

我国在农业部“948“重大专项等支持下,于2001年全面启动了相应的水稻分子育种研究。由华中农业大学主持,联合上海农业基因中心、沈阳农业大学等10多家科研单位,承担了该项目的关于中国部分的全部研究工作。

张启发院士介绍,目前,该项目第一阶段引进了源于26个国家的含有优良基因的优异稻种资源200多份,并将其优良基因(遗传多样性)分别导入到代表我国5个稻作生态区域的15个大面积推广的优良品种中,这些优良品种包括了部分杂交稻的优良亲本,共获得约30000份高世代回交材料。

据介绍,该项目组全面展开了导入系的优良目标性状的筛选,如抗病虫(白叶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等)、营养高效(耐低磷、低氮)、抗逆性(干旱、冷寒等),优质、高产等性状的筛选。到目前为止,已获得大量抗病、耐旱、抗逆、优质等具有潜在育种利用价值和应用前景的新种质,并申请了多项国家技术发明专利。

张启发院士指出,该项目的实施对广泛引进和大规模利用国际优良稻种资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培育一批适应我国各稻作区生态环境条件,充分体现“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的特色,满足我国农业发展长期需要的优良品种。同时,研究工作所产生的大量的新材料将可能对我国水稻育种产生长远的影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