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丁丁之父”和他的中国情结

文化长廊
2003-08-2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梁晓华 我有话说

因创作连环画人物“丁丁”而举世闻名的比利时画家埃尔热,在他的作品《蓝莲花》中,描述了“丁丁”和他的中国朋友“张”的友情。今年是埃尔热逝世20周年,也唤起许多比利时人对这段感人友情的回忆。

埃尔热的真名叫乔治·雷米,1907年5月22日生于布鲁塞尔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他从小聪明好学,喜爱绘画。中学毕业后,埃尔热到《二十世纪》报社工作,于1926年开始创作第一部连环画《多多历险记》,使用笔名“埃尔热”。从1929年1月起,他创作的新人物———记者“丁丁”的全球历险记,每周两版在报纸上连载。随着“丁丁”影响的扩大,埃尔热的创作也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

1934年,为创作“丁丁”远东历险的需要,埃尔热结识了在比利时鲁纹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张充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两位同龄画家朝夕相处。这段友谊不仅使埃尔热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使他强烈地感到,当时国际社会对中国有严重的偏见,他有责任帮助欧洲人消除对中国的歧视和对日本的盲目好感。为此,他甘冒接受新闻管制当局惩罚的危险。1935年《蓝莲花》发表,埃尔热为之遭到日本驻欧机构的抗议。

在埃尔热描绘的《丁丁历险记》的人物中,“张”是唯一真实的人物。透过与张的友情,埃尔热对中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同情,也帮助无数西方人第一次了解中国。评论家认为,《蓝莲花》是埃尔热作品中最真实、最勇于涉及时政,因而也是最成功的创作。可惜,张未等《蓝莲花》出版就返回中国,从此失去联系。

二战期间,埃尔热在比利时《晚报》继续创作,但不仅缩短篇幅,还被迫回避时政。战后,他的创作达到高峰,他和“丁丁”变得举世闻名。为了躲避新闻管制,他把丁丁的历险带到月球和一些幻想的国度,却更增加了作品隐藏的真实性,使学龄儿童和年迈者都能在“丁丁”历险中有所收获。1979年,埃尔热已不再创作,但他说:“那种用绘画讲述故事的乐趣没有改变,因而我始终快乐”。“我直到很晚才发现,丁丁就是我。我在他身上寄托了所有的英雄主义梦想。”

埃尔热同张充仁分别46年后,1981年两人终于再度相聚。张充仁这时已是中国知名画家和雕塑家。张来到布鲁塞尔寻找他青年时代的友情。1981年3月25日,比利时国家电视台播放了纪录埃尔热和张欣喜重逢的节目。这段跨越欧亚大陆和半个世纪的友情,几乎吸引了所有“丁丁”爱好者的观看。在比中协会工作的布里吉特女士回忆说,当时的场面使人感动。她事后给两位画家写信谈了感想,还意外得到了两人的亲笔回信。今年3月15日,比利时国家电视二台重播了这段电视纪录片。

1983年2月25日,埃尔热因病在布鲁塞尔去世。1998年张充仁也溘然辞世。“丁丁”和“张”的友情依然感动着亿万读者。埃尔热的作品现已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58种文字,销量达1.8亿册,每年销量保持在300万册左右。为了纪念“丁丁”之父埃尔热逝世20周年,以及他与张充仁的真实故事,丹麦一些导演已将这段友情制作成影视片,正在布鲁塞尔拍摄。

(本报布鲁塞尔8月25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