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44年的精神远足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全面提高公民素质
2003-08-3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通讯员 邓芳芳 我有话说

当年,电影《柳堡的故事》映遍了长城内外,歌曲《九九艳阳天》唱响了大江南北。影片中的“二妹子”送情郎上前线杀敌立功的艺术形象,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

江苏宝应县“柳堡‘二妹子’民兵班”就诞生在这片令人神往的热土上。44年来,一代又一代“二妹子”拥军报国,演绎了一幕幕比电影更真实、更精彩的新“柳堡的故事”,她们被江苏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联合授予“柳堡‘二妹子’模范民兵班”荣誉称号。

当年“二妹子”

44年过去了,民兵班的成员走了一茬又一茬,当年的“小英莲”换了一个又一个,但不变的是,无论走到哪里,“二妹子”依然是当地父老乡亲的骄傲。如今,从民兵班走出的158位“二妹子”分布到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上的佼佼者,当地思想道德建设的“带头人”。

在柳堡人民心中,“二妹子”就是“爱心”的代名词。民兵班第二任班长赵秀珍从1984年起开始先后从自家办厂所得中拿出26万元,为家乡建桥8座,帮扶13户特困户脱贫,使13名濒临失学的儿童继续学业。而她的家至今仍是三间瓦房,家具是结婚时的旧家具,最贵的家用电器是一台价值四百元的黑白电视机。

改革大潮中的“二妹子”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乡镇企业进行体制改革,柳堡电子陶瓷厂也提出了减员增效。厂里的4位民兵班的姑娘知道后,带头做出牺牲,主动下岗支持改革。

老班长陈建梅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说“从未面临过如此尴尬和严酷。”面对现实,她把姐妹们招呼在一起,回顾“二妹子”班成长的历史,讲企业改革的必然趋势。理越讲越清,气越理越顺。大家感到,“二妹子”成长的生命力就在于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改革的阵痛,别人难以承受,我们要带头忍受。

第二天,“二妹子”班分成了3个小组,深入每个待岗职工家庭做工作,原本想到镇政府闹事的下岗职工,平静了情绪,接受了厂里的安排。

“农民脱贫致富的重大障碍,就是缺少信息和能力”,姑娘们订了各种报刊,如饥似渴地“充电”,半年后,从厂里走出的4名姑娘,有的开起了出租车,有的办起了饭店,各自走上了新的富裕道路,不仅在新的岗位上各自成为“骨干”,还先后帮86名贫困群众摘掉了贫穷的帽子。

今日“二妹子”

在“二妹子”班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每一位成员坚持看护一位孤寡老人;帮扶一名特困户;资助一名特困生。姑娘们收入并不高,10年前每月不超过100元,现在每月最高的也只有700多元。但为了帮扶这“三个一”,她们宁可少吃一点零食,少买一件衣服。

柳堡敬老院的老人们说起“二妹子”,脸上常伴着欢欣的泪水。沈福基老人在解放战争中失去了双眼,“二妹子”的陪伴给他的晚年生活带来了无限欢乐。老人冬天晒太阳腿冷,有人买来军用大衣盖在他腿上;老人想改善口味,有人抢着下厨做拿手菜。18个春秋如一日,姑娘们一直照顾到老人含笑而终。

“自己活着,是为了别人生活得更好”,提起“二妹子”,渔民孙金友感慨万分。从一个目不识丁的“鱼花子”到年创产值4000万的养殖大户,几十年来“二妹子”究竟帮了多少,连他自己也说不清。孙金友一心想着好好报答姑娘们,机会终于来了,1998年的春节班长陈建梅找到了他,非常认真的说:“孙老板,有件事我想请你帮忙。”孙金友高兴的一口应承下来。陈建梅紧接着说:“每年你都要一些生产工人,如果可能的话,我想请你优先考虑照顾军烈属和社会特困对象到你这里务工。”孙金友愣住了,他没想到是这样的“帮忙”,深深思索后他明白了,“她们不仅希望我富起来,更希望全社会人都富起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