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轻摆双手出武陵

2003-09-0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国圣 夏桂廉 我有话说

酉水河畔的秋夜,凉风习习。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著名的旅游景点“桃花源”,在夜幕中渐渐归于宁静。一路之隔的桃花源广场,却随着幕色降临变得越来越热闹。《黄杨扁担》、《山路十八弯》……具有浓郁土家族气息的民歌,一曲接一曲。在音乐的感召下,认识的、不认识的人们很快围成一圈,跳起了土家摆手舞。

远处的天空完全暗下来后,广场上的灯光更加亮堂了。摆手舞的圈子由小变大,由一个到两个、三个、四个,一圈套一圈。像往常一样,一场有好几百名“演员”的土家族摆手舞晚会,就这样完全自发地开始了。

酉水河由南向北流经湘西、渝东南和鄂西武陵山区,沿岸为我国土家族主要聚集地。酉水也因此成为传承土家文化的链条。酉阳县文化局局长、民族音乐家王胜华介绍,土家族舞蹈,历来有“南摆手,北跳丧”之说。酉阳地处酉水河中游,既有摆手舞,又有跳丧舞。但由于种种原因,“南摆手”曾一度濒临消失。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将十大民族艺术集成项目纳入“七五”计划。对土家摆手舞的抢救整理工作,在酉阳、秀山等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迅速启动。1993年,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成立10周年之际,推出了一套名为《摆手祭》的组舞。此后,让摆手舞走向民间,一直成为土家民族艺术发展的重心。

1996年,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举行摆手舞创作比赛,简单、易学,便于传承,又极富美感和特色的简化摆手舞登上前台。2001年,普及型的“广场摆手舞”在武陵山区再度掀起了“摆手”热。

土家族是一个经历过多次迁徙的民族,古籍曾有“武王伐纣,始得巴蜀之师”的记载。王胜华说,一套完整的摆手舞,就是一套完整的土家族历史。广场摆手舞的原型,讲述的就是土家族的迁徒史。另一套则再现了土家儿女们辛勤劳动的场面。

酉阳县后溪镇长潭村有一座摆手堂。60多岁的白婆婆3岁时就学会了摆手舞。她告诉记者,原来大家只在正月或其他重要节日才跳。如今,无论是在游人如织的龚滩古镇,还是在默默无闻的山区小村,晨雾将退或者夜色初起时,广场上,院坝里,都会响起动人的乐曲。村子里的摆手舞会,白婆婆几乎场场不落,而且总是跳得如痴如醉。“每一个动作都在告诉我们,老祖宗们经历过的艰难困苦。”白婆婆说。

言不能尽,则歌之;歌不能尽,则舞之蹈之。历史在变,摆手舞也在变。作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文化形态,摆手舞在重庆武陵山一带的普及区域已经超过八成,参与者也不再只是土家儿女。这种没有专业表演队的纯粹的民间文艺,先后赴香港、北京等地参加过多次重大演出,并曾被香港凤凰卫视作为春节晚会的主要表演节目。2002年,酉阳县提出了通过文化带动,建设长江三峡生态经济强县的战略。摆手舞承载着历史重任,渐渐飞出了武陵山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