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水产品质量安全应从源头抓起

经济话题
2003-09-0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邵文杰 我有话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际水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对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9月1日开始实施的《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对我国现阶段水产养殖提出更高的要求。

水产养殖进入新阶段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渔业生产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养殖业已经成为我国渔业发展的主要领域,并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

到2002年,全国水产养殖面积已达681万公顷,养殖产量2907万吨。与1980年相比,水产养殖面积和产量分别增长1.3倍和19倍,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由1980年的30%上升到64%。

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张合成介绍,随着传统“吃鱼难”问题的解决,我国渔业尤其水产养殖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主要矛盾已由供求不足转到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为此转变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二是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的要求,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已经形成全社会的共识,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处理好发展、养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关系。三是水产养殖业的国际关联度显著提高。随着水产品国际贸易的增长,国际上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产品营销形式已给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

张合成认为,新的发展阶段,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发展理念和制度安排。

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刻不容缓

张合成说,从当前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看,一些突出问题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一是渔业水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有些地区为了短期经济效益而不顾环境容量,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密度,造成养殖病害频繁发生;二是我国水产养殖多以分散的家庭经营为主,养殖从业人员质量安全意识普遍较差,水产养殖生产多凭经验,缺乏严格的操作规范;三是养殖生产中不按要求使用渔用饲料、水产养殖用药等投入品的现象比较普遍。

目前,我国水产品供求基本平衡,某些产品出现季节性、区域性过剩。由于水域环境遭受污染,渔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市场准入制度没有建立及市场监督管理不严等,导致某些水产养殖产品污染比较严重,给一些农(渔)民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也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危害。

有关专家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水产品消费的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发达国家对出口水产品的药残检控越来越严格,出口水产品及加工品因农(渔)药残留超标被拒收、扣留、退货、索赔、终止合同、停止贸易交往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最终将从大局上影响到整个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源头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刻不容缓。

政府行为转向规范行业管理

张合成介绍,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过去更注重发展渔业生产,轻视规范化管理,整个渔业生产处于一种快速的增长状态。

养殖产量的迅猛增长,彻底解决了困扰我国多年的“吃鱼难”问题。但与此同时,随着渔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水产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却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瓶颈。由于水产养殖各环节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渔药、渔饲料、苗种等养殖投入品不合理使用,导致养殖水产品污染比较严重,严重影响了消费者信心,对行业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害。

专家认为,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倡健康的养殖模式,必须规范各种养殖投入品的使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为要逐步从发展生产转向规范行业管理、提供行业公共服务上来,这是市场经济体制对政府部门提出的客观要求。9月1日开始实施的《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为水产养殖过程管理提供了相应的制度保障,对提高水产养殖业的整体素质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张合成强调,水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食用安全,影响的是国内外消费者的信心。失去了广阔的水产品消费市场,渔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渔民收入也将无从实现。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注“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当前面临的水产品出口受阻、国内消费者信心不足等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从源头加强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保障水产养殖全过程质量安全,是促进渔业结构调整、农渔民增收和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安全的需要,也是加入WTO后提高我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发展外向型渔业的需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