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民的好曼巴”

2003-09-0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刘小兵 我有话说

青海省化隆县藏医院的郭尖措院长,真是名声远播,不仅省内,而且远在新疆、陕西等地的患者也慕名前来找他看病。他医术高明,收费低廉,待病人如亲人,那种身残志坚的奋斗精神,尤其令人钦佩。人们称他是“人民的好曼巴”(“曼巴”是藏语,医生的意思)。

为大众解除病痛的好医生

郭尖措小时生活很贫苦。13岁那年,体弱多病的母亲把他送给著名藏医叶秀活佛当徒弟。郭尖措对记者说,他永远忘不了师傅对他的第一次叮嘱:“尖措,你要牢牢记住,当一名医生,首先要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对他们要充满爱心。治病不是为了赚钱,扬名声,而是为了救人,帮助别人解脱病痛;学藏医要不怕脏、不怕累,干到老,学到老,始终如一,终生不悔。”郭尖措牢记这些教诲,刻苦钻研,医术日益提高。不幸,18岁那年,一次上山采药摔断了左腿,留下了终身残疾。经过痛苦的思考,他想通了,腿虽然残废了,但头脑清醒,手臂健康,还可以给人治病。他立志像师傅那样,当一名为大众解除病痛的好医生。

20世纪70年代初,郭尖措和叶秀活佛在德加乡尔尕昂村办起了化隆县第一个藏医合作医疗站。自办站那天起,他就只有一个信念:一心为患者服务。年复一年,合作医疗站在群众心目中的份量越来越重,也受到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它被改建成全民所有制的藏医门诊部。1987年10月,在省卫生厅和化隆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投资20万元、占地10余亩的化隆县藏医院正式建成。郭尖措担任院长。

他把药材无偿提供给患者

化隆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县。郭尖措总是想让患者花较少的钱就能看好病。为此,每年春、夏、秋三季,他都拖着残肢,带领本院职工到海拔4000多米的马阴山一带采草药。

他们爬山涉水,辗转在灌木丛中、悬崖绝壁间,荆棘划破了衣服,刺伤了手脚,泥泞中不知跌了多少跤。晚上,在简易帐篷里,身下承受着石板的寒气,早晨起来,腰酸腿疼,行动艰难。在山上采药一住就是十多天,无论是阴天下雨,还是烈日炎炎,在他的带动下,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人伸手要补助。

他们自采的药材占医院全年总用药量的70%左右,许多植物类藏药原料自给有余,每年向其他藏医院调剂上千公斤。30余年间,仅郭尖措一人采回的药材至少在2万公斤以上,而且几乎无偿提供给患者服用。粗粗算一笔账,相当于他为病人贴进10余万元医药费。

化隆县藏医院1997年到2001年共完成门诊15万多人次,业务收入150多万元,接收住院病人1500多人次,其中药浴1200多人次,累计实现利润15万元。为了扩大业务,1993年郭尖措在人口密集的交通要道群科镇设立了门诊,2000年又在平安县设立了门诊,每个周六、周日他都前往群科、平安去行医。

早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了

郭尖措常年住在藏医门诊室里,患者随到随诊,不论刮风下雨,还是深更半夜,他从不厌烦。他没有亲人,早把病人当自己的亲人了。他也没有家,早把医院当成自己的家了。他常说∶“我为病人看病,从不图什么回报,也从没想着要他们记住我,我也从不记着我为他们做过什么。”

有位叫德吉卓玛的姑娘,从小患了骨髓炎,随着年龄增长,腿上的肉慢慢红肿、溃烂,脓血不住往外流,人们见了都捂着鼻子远远躲开。家里为她治病花了3000多元还没治好。她被家人带到了藏医院。郭尖措挽起她的裤子,臭味熏人,但他好像什么也没闻到,一面为她擦洗伤口,一面热情鼓励她。在坐药浴期间,郭尖措为了调试药水,测试温度,常把手伸进飘浮着脓血的浴盆中。姑娘的父母嫌水太脏,劝郭院长不要用手试,他总是笑笑说∶“我是医生啊。”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德吉卓玛的腿一天天好起来,十几年的病花了200多元就治好了。

郭尖措1991年创造了“甘露五味散药浴”,通过药浴能使患者七窍开放,活经通络,发汗解热,祛风除湿,对风湿和类风湿关节炎、肩周炎、各类皮肤病均有疗效,治愈率达85%以上。记者遇到一个从新疆来的小伙子,他患风湿好几年,一发作就严重影响工作,到处求医都不见好,来到这家医院刚治疗了几天,原来红肿的部分就消下去不少,感觉好多了。他说在这儿住院花费不多,郭大夫待病人就像家里人一样。

郭尖措说,我只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了一些能做的事,根本算不了什么,但是党和人民没有忘记我,我先后被评为“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先进个人”、“全国劳模”等,被人事部授予“一等功臣”荣誉称号;还当选为第九届、第十届省人大代表和县政协副主席、县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记者问道:你现在最想干的一件事是什么?他笑笑说,我很想在医院搞一个蒸浴室,因为有些病人无法坐进浴缸药浴,蒸浴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