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市场不相信“曾经”

观察窗 邮箱:gmjjb@sina.com
2003-09-08 来源:光明日报 尚劲 我有话说

东北人最爱说的话题之一就是“曾经”。的确,东北人有资格谈论“曾经”,因为东北曾经让共和国以她的骄傲为骄傲;东北人也有理由缅怀“曾经”,因为东北曾经是共和国得以巍然屹立的顶梁柱……听东北人说“曾经”,油然而生的是羡慕、敬佩和感叹。

但是,无论如何,“曾经”已离我们远去,“曾经”也不会再来。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所立足的是当下的现实而非“曾经”。如果“曾经”不能用来理清发展脉络、明晰前进思路,不能用来激发调整改造的斗志、增强立足市场的信心,那么,“曾经”何用?是的,“曾经”也许会博得一些人对东北的同情甚或理解,但是,只要中国向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坚定前行,“曾经”就既不会为东北的“翻身”博取到长久的利益,也不会为东北在市场约束下的发展争取到什么优势。这绝非是人们健忘或者冷漠,也不是人们数典忘祖或者嫌贫爱富,问题的关键在于市场不相信“曾经”。

实际上,对于东北来说,现实足够严峻。在市场体制下,有为“现在”进行交易、为未来承担风险的自由,但市场却不提供“曾经”流通的空间。当下的现实是,中国的市场机制并非是自发形成的,而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形成并逐步完善的。在既存的市场框架下,“曾经”与“现在”、“曾经”与“未来”之间是不可交易的。这就是说,市场不会因为你的“曾经”而对你的“现在”予以优惠。总之,无论你有一个什么样的“曾经”,只要在市场体制下,你就必然受到市场的约束,你就必须按市场的规则行事。认清这个现实,接受这个现实,对于认识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起点、路径以及阶段性和整体性的目标,都是大有裨益的。

政府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视程度可谓空前。温家宝总理在相隔很短的时间内两赴东北,说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已经受到新一届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国家的相关政策也将陆续出台。对于这些尚在制定中的政策,人们猜测颇多。但有一点必须指出,不论国家出台什么样的政策,都不可能是过去那种为达目的不计成本、无偿给予式的行政命令,而只能是符合市场规律的、有利于东北立足市场并能够长远发展的政策。理解这样的政策,贯彻这样的政策,执行这样的政策,首先要振奋精神,认清现实,绝不能沉湎于“曾经”,耽于空想或幻想,更不能以“曾经”为未来的发展讨价还价,把已经消逝的“曾经”当作对未来发展的投资。

东北的前途决定于现实和未来。那些在“曾经”年代养成的坐等安排、推一推动一动的“计划经济气质”,那些遇到问题不是面向市场、而是“跑部钱进”的残余惯性,都是东北调整改造、立足市场的包袱,尽数弃之,当不足惜。

由此,当我们说到“东北最缺什么”的时候,我们不妨首先设问“东北不缺什么”。实际上,即使是现在,东南沿海许多经济发达地区在自然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与东北相比,仍有着不小的差距。应该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虽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但起点并不低,优势并不少。现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在谈论“中国制造”这个话题。东北,这个曾经有着比较完整的制造工业体系的地方,经过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的置换,是能够抓住这个机遇的。我们相信,创造过辉煌“曾经”的东北人,也一样能够立足现在、立足市场,创造出一个辉煌的未来。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把握“新质生产力”概念的理论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