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商业气氛中增添文化底蕴

2003-09-1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国圣 我有话说

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黄志亮教授是个值得琢磨的人:毕业于国内一流的经济学院,却在学问做得渐入佳境时,开始潜心研究高校教育;在一所国内尚没有太大名气的工商大学,却处心积虑推出了听起来像部队番号的“36182”工程,在大学校园里搞起了“综合素质教育”。

“在商,不尽言商”

写30万字的读书笔记、读60部名著、发表10篇论文、参加8次社会实践、做2次活动策划。这就是黄志亮的“36182”工程。照此推算,除掉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平均每天就得记300字的读书笔记。对于一晃而过的4年大学生活来说,这显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黄志亮认为,刚进大学的年轻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初中和高中都有明确目标,就是努力考上大学;真正进大学后,目标便迷失了。一种是仍保持着很强的求知欲,但在书海里茫无头绪,不知道怎么选择。“我读大学时就有无从下口的困扰。”黄志亮说。他将“36182”的主要理念归纳为8个字:

求知,选读专家学者和专业教师推荐的名著,用最少的时间看到最好的书;

实践,每个寒、暑假都应有一次有计划的社会实践,参加校内各种社会活动的次数更多。通过社会实践,学会以理性知识指导行动,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感悟,每天记笔记,将阅读和社会实践感受到的东西,变成有益的经验财富,日积月累;

创造,通过独立做社会活动策划和专业策划,培养创新能力。发表文章可以以网上、班上、学院和学校讨论交流的方式,这也可以表现学生的创造性。

“证书再多,只是一时之本,但好的综合素质,是一生之本。”这是黄志亮倡导“36182”工程的初衷。他希望商业院校能在日显浓厚的商业气氛围中,增添一些文化底蕴。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作为倡导者,黄志亮更愿意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视为一个必然的选择,视为商业院校面临三种矛盾时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扩招后的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招生规模扩大后,在校生之间基本功的差别也随之扩大。而学校始终应该坚持培养精英的理念;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以商科为主的商业院校,人们的行为短期化更明显,学生受到的引导也具有短期化倾向。这不利于商业院校成为真正的名校;第三,虽然中小学提倡素质教育已有时日,但应试教育的本质基本未变。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在心理、道德、文化基础、个性、想象力等诸多方面,均未受到充分重视。这些有缺陷的“中间产品”,需要高校更加精细的加工。

既不能“喂养”,又不能“放养”,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拓展素质,从而造就精英。这是“36182”工程给大学生们描绘的未来。实际上,这也是重庆工商大学选择的一条走向名校之路。

为有志者提供更好的成材环境

重庆工商大学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自去年底启动的“36182”工程,在校内已经带来了4个显著变化:

读书的人多了,读名著的人多了。图书馆原来少人问津的名著,现在已经严重供不应求。学校为此专门追加了5万元紧急采购。经贸学院还建立了素质书库,并刻录了名著光盘。

写日记、写笔记的人多了,一些班级的读书交流会在学生中的影响开始上升。

学校的讲座多了,听人文讲座的人多了。一些教师还在小型讲座上,与学生交流如何写论文、如何做策划、如何读名著。

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的人多了。班级、院系、学校的活动,原来转来转去都是那几个人参加。现在让学生策划,谁的方案被采纳,谁就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人,大家也有了积极性。今年暑假,校团委组织了3项社会实践活动,每个院系都成立了社会实践小分队,还有若干由学生自己组织的“游击队”。据称报名者络绎不绝。

但工程的实际效果仍然受到质疑。现在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竞争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为了一份工作而苦苦考取各种证书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学校在此时让学生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看不见摸不着的“综合素质”。有人认为,这未免有点拿学生的青春赌学校的明天的味道。

黄志亮说,“36182”是一项长期工程,追求的是长期坚持,力图贯穿学生们4年的大学生活。不过他也坦承,学生有自己的目标,要引导不易,要长期坚持更不易。“再知名的大学,也不可能将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大师。我们的目的在于,为有志者提供更好的成材环境。学校做到了这一点,也就具备了成为名校的基本素质。”一位教师这样理解“36182”工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