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横看成岭侧成峰

2003-09-1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朱伟光 我有话说

2003年7月2日,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简称“哈工大”及其缩写HIT、校徽注册成为教育类和科研类商标。这标志着哈工大向着品牌建设的目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一个知名企业,如果没有知名品牌的产品,很难立足与发展。如今,哈工大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知名品牌,那么,哈工大人呢?哈工大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也能成为一个知名品牌?

在“985”工程中,哈工大在利用其整体意识和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引导、熏陶、激励的同时,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经验,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个性培养,以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批“精品”人才。

经过多年的探索,哈工大已经建立了一个立体的人才培养结构,形成了一套有哈工大特色的培养机制。所谓立体培养结构,即以大学不同阶段不同培养重心的阶梯式教育为纵坐标,以贯穿始终的课内教育与课外培养为横坐标,以创新教育为核心,多元化培养模式为手段,质量监督为保障,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为目标,形成了立体坐标内独具特色的“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传道·授业·解惑:基础教育炼就素质

2003年,酝酿已久的哈工大基础学部正式成立,从此新生全部由基础学部统一管理。基础学部的成立旨在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本科一年级学生的基础教学和学生工作,强化本科生通识教育,打好理科基础和外语基础,创造条件尽量实行小班教育,为大学的阶梯式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早在修订1999年本科教学计划时,哈工大就如何进行自然科学基础教育的问题展开了多次激烈的讨论。大家认识到,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不仅仅是一般的科学知识,更是理工科培养创新人才、综合素质的基础和创造新知的本源,而且它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样,在总学时压缩的前提下,在大幅度更新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数学、物理、化学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哈工大理、工、文、管、经等各类专业100%都开设了数理化课程,以增强学生创新的基础动力。

由于授课环节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哈工大近几年一直推行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实施课程“教学设计”,要求教师精心安排教育目标、授课形式和内容以及考核评价方式等等。课堂讲授模式由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变为老师精讲、学生多练的启发式教学。同时,在考试方面也由过去死记硬背和一张考卷定成绩的传统方法,变为重能力求创新累加式的考试方法,许多课程实行开卷笔试和口试等方法。

对高年级本科生,实行导师制和论文(设计)一年制,使学生尽早进入课题组,搭上科研列车。并且学校重点学科中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基本上实现了与科研和工程实际相结合。如材料学院、航天学院等学院的学生毕业设计及论文结合工程实际问题的题目接近100%,被科研和工程采用的达到13%。让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

在研究生培养中,哈工大始终坚持将保证培养质量放在第一位,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2000年哈工大重新修订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从21世纪高层次人才所具备的知识结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出发,科学系统地设计课程学习、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和论文的培养环节,特别是设置了一批反映当代学科发展趋势和前沿性最新成果的实验课程,为拓宽研究生的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条件。从2003年6月1日起,凡提出答辩申请的研究生必须在其学位论文主题内容里附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使用授权书》两项内容,并有作者本人及指导教师签字,方可进入论文答辩申请程序。

从2003年秋季开始,哈工大将对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进行重大改革,在博士生入学考试中加大了对考生基础知识、整体知识结构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考核力度,也充分发挥专家特别是导师在博士生选拔招生中的作用。导师评价结果将首次被记入学生的考试成绩中。同时,将原考试科目中的外国语、业务课(一)、业务课(二)调整为外国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综合课,加大了专业课考试的难度,要求考生有全面、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特长和实际科研能力。考试方式也调整为研究生院只统一组织外国语和专业基础课的考试。专业综合课的考试则由院(系)组织进行,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其中院(系)统一组织考核成绩占70%,导师考核结果占30%。此外,早在2002年,哈工大研究生院就已对外语考试进行大力改革,只保留阅读理解和外文与中文对译两种题型,强调外语应用能力。硕士研究生的录取工作也将改变全国统考“一张试卷定乾坤”的传统模式,实行在国家统考的基础上,加上平时成绩进行录取的改革方案。

通过多年来在培养思路、教学环节、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探索和改革,通过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加强主干课程建设、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哈工大形成了以加强自然科学基础为根基,以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激情为切入点,以科学研究为主线的学生素质培养体系。

大师·大楼·大爱:管理模式支持创新

哈工大党委书记李生在“十六”大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办学要充分考虑“大师、大楼、大爱”。“大师”是指一个学校要有一批高质量的教师,重点要有一流的学科和学科带头人;“大楼”是指给“大师”配备实验室等科研需要的硬件;“大爱”是指软件环境,要有公平竞争的空间、自由宽松的氛围、理性批判的态度。

为了打造一支强大的“大师队伍”,哈工大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近3年来,已通过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引进和聘请海外各层次人才共78人,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哈工大引进的国外长期合约专家分别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其中大部分在学校担任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教学,并与学校教师联合申报科研课题。今年,又有35位来自世界一流或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学者接受学校的聘请,成为哈工大首批境外兼职博士生导师,并于今年秋季学期在学校挂牌招收研究生。

为了给“创新教育”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哈工大投入上亿元专项教学建设经费,相继建成3个国家工科基础课教学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4个世行贷款实验中心。近4年来哈工大先后投资近6000万元对“双基”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进行建设,将原来的103个实验室整合为现在的76个,建立了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现代实验室,10个创新基地均已向学生开放。建成的开放实验室不仅使学生可选择的实验数比原来多了一倍,而且在保证基本的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研究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纸上谈兵造就不出真正的将军。在软件环境方面,哈工大推出了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实验学院,实行本硕连读、硕博连读。同时,哈工大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从2000年开始,哈工大设立专门的“创新基金”,提供实验条件,让学生有机会把头脑中的“奇思妙想”进行实践,从而把学生们科学研究的兴趣激发出来。迄今为止活动已开展了3期,先后有900多名学生参加,立项累计208项,批准经费近30万元,并取得了一批成果,如“PLC控制二维随动控制系统”、“无磷洗衣粉的研制”、“人脸检测与识别系统”等项目得到了专家的关注。同时,一批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好的学生也在这项活动中脱颖而出。

为鼓励博士生提高科研与学术水平,哈工大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从1999年起就建立并实施了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制度,其中包括对正在进行中的优秀博士论文工作给予支持。哈工大把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如规定博士生在读期间应至少有1篇学术文章被SCI或EI检索,材料学科博士生则要求至少有2篇SCI论文发表,参加国家或者省(部)级重点科研(攻关)项目,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研究项目等。

知识·眼界·头脑:学生论坛打造个性

知识面宽窄和对学科前沿的了解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思维和个性发展。为此,哈工大推出一系列高水平、有特色的论坛与讲座,目前已经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名牌。

1995年,哈工大教务处、校团委和人文学院共同酝酿,组织了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201讲坛”。几年过去了,“201讲坛”已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亮点。这个讲坛开设了“走向世界”、“专家教授谈热点”等6个系列,许多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企业家曾在这里与大学生见面对话。从今年开始,“201讲坛”还与校外事处合作,计划邀请多位来自东京大学、哈佛大学、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院等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国际知名学者做客“201讲坛”,让学子们一睹国际学术大师的风采,聆听大师们对科技研究与人才观的见解,通过一次次头脑风暴,感受世界一流大学的魅力。

从1998年开始,哈工大还推出了每周一次的“院士、博导讲座”,讲授学科发展概况和新知识的生长点;讲授科学研究与创新的基本方法;通过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谈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科学观,让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与学校名师有了“零距离”的接触机会。

为了在研究生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哈工大为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打造了广阔的交流平台,研究生开展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模拟国际学术会议活动等。如哈工大能源学院从2001年就开始举办学生科技交流学术活动,从征文通告、论文收集、论文评审、出版论文集,到开展学术研讨、成果确认等每一个环节都完全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这些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大都是在实验室诞生的,不仅活跃了学术气氛,而且也加强了相关间的学术交流。另外,哈工大设立了近代物理、近代数学、人文科学、近代工程技术等4个博士生系列讲座,共33个专题,为博士生开拓视野、了解科学前沿、启迪创新思维创造了有力条件。

目前哈工大已经开设各类讲座400余次,参加人次20余万。学生在参加讲座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也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创新的欲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