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误区与陷阱

2003-09-15 来源:光明日报 段晓光 我有话说

当前沿海一些省市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中存在一系列认识误区,如不及时破除,很有可能使今后经济发展掉入后患无穷的陷阱。

其一,将经济国际化战略与经济国际化混为一谈。实际上二者是既有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不同概念。前者是人们一种主观的自觉的经济行为,是战略制定和实施的主体为了获取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对经济发展做出的一种主动调整和安排;而后者则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市场经济规律的反映。混淆二者的最大危害可能就是构成战略实施的错觉陷阱,即误认为战略制定和实施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不必研究和考虑经济国际化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与各种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

其二,将经济国际化战略等同于外向型经济战略。这种认识相当普遍,因而陷阱效应也比较突出。笔者认为这两种战略是不同的,主要区别在于,外向型经济战略一般重视国际市场需求,主要通过对外经贸活动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它强调和重视的是国际市场,是一种单向的开放;而经济国际化战略则强调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主要通过生产要素市场配置的国际化来实现经济的质量型增长,是一种面向国内外的全方位开放。由于存在认识误区,因而一些地区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程度不同地掉入以下陷阱:痴迷于追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数量指标;忽视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建设;忽略甚至放弃国内市场,不顾现实与可能,扬短避长,一味与竞争力明显强于我们的国家在国际市场上一争高下,从而使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遭受不应有的损失。

其三,将经济国际化战略理解为对民族经济和民族产业的放弃。这种认识实际上是将经济国际化理解为世界经济一体化。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以民族国家的消亡为前提的,而经济国际化恰恰是以民族国家的存在为前提的。经济国际化战略正是民族国家为维护和谋取本民族最大经济利益而制定和实施的,放弃民族经济和民族产业无疑是背离制定和实施这一战略的本意的。由于这一认识误区的存在,我们的一些经济工作者在战略实施过程中逐渐淡化甚至丧失了保护壮大民族经济和民族产业的自觉意识,对损害国家主权的不法经营行为麻木不仁,听任民族经济和民族产业落入外国资本的掌控之中。如果这种状况任其发展下去,我们的国民经济便会受制于人,最终可能会导致国家经济安全遭受严重威胁。

其四,将经济国际化战略视为短期即可见效的应急性措施。在这种认识影响下,沿海一些省市的某些地方及其部门便以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来对待经济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以指令性的方式逐级下达任务,甚至以立“军令状”的形式层层分解落实指标,企图在短时间内通过集中招商引资,扩大进出口贸易,完成甚至超额完成经济国际化战略的任务。岂不知这种做法极易形成一哄而上、竞相攀比的虚假热闹场面,诱发追求“政绩”不计成本效益行为的发生,不仅会造成资金项目的重复引进和各地区及其部门之间的恶性竞争,让外商轻松渔利,而且还极易导致掠夺和破坏性开发经济行为的发生,造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严重后果,给正常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浪费和不必要的损失。更为严重的是它还在无形中强化了政府行政干预的职能,使市场化改革可能出现反复和倒退。

其五,将经济国际化战略自觉不自觉地当成经济发展的全部内容和最终目的。实际上这是误将经济发展的手段当成目的来追求,使战略实施掉入舍本求末的陷阱。正是在这种认识影响下,一些地区及其部门为了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不惜付出严重损害自身经济利益和正常经济发展的沉重代价(比如在中外合资中压价低估中方资产,甚至无偿提供使用土地等生产性资源;在经营管理中放任外商偷税、漏税和转移利润;在环保工作中听任外企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发生等等),这种以损害经济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战略实施,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是得不偿失的,应该坚决予以制止。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校刊编辑部副主任、经济学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