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善之区的创新活力

2003-09-1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李家杰 我有话说

统计显示,发明专利授权量、技术市场年技术交易额、获得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反映一个地区创新活力的3项重要指标,北京全部名列全国第一。科技部完成的调研表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创新经济活力水平”排名中,北京位居榜首。

权威人士说,北京区域创新活力日益提高,是北京从实际出发,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结出的硕果。

不担心“肥水流入外人田”

北京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不担心“肥水流入外人田”。

与长江、珠江两个三角洲相比,北京不缺人才,拥有占全国半数的两院院士、1/3的自然科学类研究所,并且国家2/3的攀登计划课题、1/3的“863”计划课题都在北京。然而,如此雄厚的创新人才资源并不仅仅属于北京市,中央直属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才是藏龙卧虎之地。认清自身的劣势,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必须充分发挥首都人才优势”。他们提出“三个不论”吸引人才:不论是国内国外、中央地方、什么所有制的创新人才,只要能为北京创新作贡献就给予支持。

重大项目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不同专业学科人才不可能在同一个机构,他们通过项目招标方式集成力量。2000年以来,北京市政府与中科院、工程院、国防科工委等11个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包括“软件产业总体方案设计”等覆盖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共有12个重大领域、83个重点项目,其中2/3以上的项目由200多家中央直属院所与北京市属企业、科研机构共同承担。

改革的结果是一箭双雕,其一,使北京的劣势变为优势。其二,北京的“肥水”没有白流。以软件产业为例,2000年以来,北京流入外人田的“肥水”总计不过一、两亿元,而同期北京软件产业的增值却高达88.2亿元,年增长37%。

活力就是吸引力

北京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特别注意创业孵化和创新服务这“两个平台”的建设。通过3年努力,这两项基础已经夯实。现在政府在第一个平台上每投入1000万元,就可以吸引来社会投资2.4亿元。包括专业性、综合性服务等不同类型的孵化器,数量已占全国总数的15%,其中19家孵化基地的企业,已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

活跃在第二个平台上的5000家中介机构,工作范围覆盖北京150多个行业,累计创造的服务增加值高达75.8亿元.这个平台已成为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依托。

与此同时,北京双管齐下,推进科技管理工作改革。一是通过建立以大项目为核心的计划、预算两大体系,实现分段式计划向领域式计划转变;基数预算向零基预算转变。二是通过以项目牵头,实行先专家、后政府的“两级论证”,做到决策“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办大事。人、财、物形成合力,推动北京营造出活力四射的创新环境。

活力就是吸引力,归国留学生纷纷来京创业,仅在中关村创办的高新企业即多达1700多家,比3年前增长6倍;一批民营高新企业得以做大做强;全球500强有160家来京落户;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来京设立的研发机构已超过50家;京外大型企业来京设立的研发机构已超过100家。

创新主体领跑北京经济

北京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一方面发挥高新技术科技园区龙头作用并加强“创新基地”建设,一方面培育技术创新主体。

北京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说,北京技术创新主体由两支力量构成,一是大中型企业,二是转制为企业的科研机构。大中型企业通过建立发展研发机构完成向技术创新主体的转变,由此推动国有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得以提高;民营企业技术与国际接轨的起点得以提升;跨国公司拥有的先进技术得以实现国产化。现在,一个多元、立体的技术创新主体已初步形成,在京企业年R&D活动经费超过60亿元,占北京工业增加值比例达8%左右,成为领跑北京经济的主要动力。通过对67家市属技术开发型院所并入转制轨道,完成向现代企业转变,这些院所开始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不仅加快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步伐,而且每年政府的行政事业费预算开支因此削减上亿元。

企业一旦成为创新主体,就令人刮目相看。据北京336家高新企业统计,现在研发经费主要靠企业投入,占总额的比例已达83%;科技成果转让项目同样以企业为主体,占总量的比例已达72%,并有77%的成果辐射全国。2002年,北京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达253亿元,同比增长15.3%。其中,已完成转制的一轻研究所创造的“大豪”牌电脑刺绣机控制系统,已从第一代发展到第十代,在国内市场占有的份额始终保持在70%以上;双鹤药业研究院研发投入今年比去年翻一番,达6000万元,是改制前的60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