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倡导“捕捉一滴雨”精神

光明论坛
2003-09-17 来源:光明日报 张洪清 我有话说

据报道,国际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博士,去年和江苏省科技人员曾有一番语重心长的交谈。丁肇中说,搞科学研究的人,要做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这就好比在雨季里,一个大城市在一秒钟内下了亿万滴雨点,假如在这当中有一滴是不同的颜色,科技工作者就必须捕捉这滴雨并对它加以科学研究。科技人员就是要有这种“捕捉一滴雨”的精神。他还说,要实现科技进步和创新,关键在于人,在于人的精神,在于人的素质。如果一个科技人员缺乏为国为事业献身的精神,素质低下,就不能、也不会去捕捉那滴“雨”的,当然也谈不上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无须讳言,如今我们有些科技工作者缺乏这种“捕捉一滴雨”的精神,而是变得马马虎虎;有些科学家严谨的治学精神没了,变得非常浮躁。据报道,前不久在一个座谈会上,何祚庥院士批评某些人的浮夸作风。他说:曾经有几位科研人员联名向国家打了一份报告,想要国家拨款40亿元,发展一个新项目。可是结果发现,报告中的一些基本数据都算错了,其中一个关键技术指标算错了100倍,产量算错了60多倍!后来幸亏有人发现,才及时制止了这个错误。何院士随后拿起一份报告又说:这是一份调查北京市电动自行车发展对策的报告,由某大学和某交通研究中心合作完成。其中一些支撑结论的关键数据与事实不符。如报告里提到,北京市电动自行车有30%用的是镍镉电池,由于镍镉电池容易造成重度污染,所以这一数据成为一些地方禁止使用电动自行车的关键依据。但是全国自行车协会曾做过行业调查,结果发现在各大电动车生产厂家中,还找不到哪家厂商生产过使用镍镉电池的自行车,更不知道这30%从何而来?报告里还有一个说法,说每一辆电动自行车占用的道路面积有11.8平方米,许多人都知道,一辆电动自行车哪里会占到这么大的道路面积?

“浮夸风”也折射出当前科技界一些人道德素养不高的现象。众所周知,受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如今学术界已不是什么“一泓清泉”、“一方净土”。“学术腐败”、“以学谋利”等现象多次见诸报端。对此,何祚庥院士呼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加强自律,希望科协带领科学工作者与缺乏自律的倾向作斗争。

科学家之所以叫科学家,是因为有“捕捉一滴雨”的精神,而不是依靠科学家这个名义去左右决策部门,去谋取私利。愿我们的科技工作者都能把“一滴雨精神”落实在行动上,做个有精神、有素养、有思考的人,做个锲而不舍、吃苦耐劳的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