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人风骨哪去了

见仁见智
2003-09-17 来源:光明日报 贺成 我有话说

最近有媒体在对一些庸俗书名进行讨论,《拯救乳房》的作者在遭到抨击时说,自己的书名是妥协于出版社的结果,这“妥协”可以理解,但不可以同情。

书名问题,其实体现了一个作家的责任。一个高雅的书名,令人赏心悦目,一个庸俗的书名,则让人恶心。书店是公共场所,倘若书架上的书名俗不可耐,对环境是一种污染。时下,经济大潮也冲击着文化领域,作家的日子很不好过,出书难人所共知,书商左右着作家亦是不争的事实。但为了一部书问世,置社会负面影响于不顾,我们不禁要问一句:文人的风骨那里去了?

文人是应该有点风骨的。具有这种风骨的文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朱自清先生在生活极度艰难时,宁可饿死也不接受美国人的救济;梅兰芳蓄须明志,坚持不给日本人唱戏;20世纪40年代,卞之琳先生在国外写了一部七八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表现抗战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心态,回国后发现国内文学创作要写工农兵,不写小资产阶级,但是他并不随波逐流,把自己经营几年的作品付之一炬。这些中国文人的风骨,今天怎么倒在已没有温饱顾虑的文人身上丧失了呢?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一个有风骨的文人,是不会让出版社把书名改得低三下四、令人作呕的。就生存角度来说,作家日子再不好过,也不至于像《红楼梦》作者在民间写作时那样艰苦窘困吧?再者,《拯救乳房》的作者是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你自己不“妥协”,别人又能把你怎么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