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光荣与使命

2003-09-2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浩浩江山,泱泱大国。

上下五千年,岁月蹉跎。

悲愤与耻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令人痛心疾首的一幕又一幕的悲剧。

国无防不立,落后就要挨打。历史的警钟一直回荡在华夏大地上。

1952年6月,正当抗美援朝战争进入血与火的极端残酷的关键阶段,毛泽东主席亲自下达一道密电,将陈赓大将,从鸭绿江彼岸紧急召回。

是什么比前线的战事更为紧迫?

一年之后,当以陈赓大将为院长兼政委的世界上唯一的陆海空综合性军事工程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在北国冰城哈尔滨的地平线上兀然崛起时,人们才明白,毛泽东主席把一份神圣而庄严的使命——建设现代化国防——托付给了“哈军工之父”——陈赓大将。

按照哈军工建院时的战略考虑,1960年,炮兵工程系最先从哈军工的母体中分离出来,与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汇合,在虎踞龙蟠的钟山南麓牢牢地扎下根,独立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著名将领孔从洲中将受命为第一任院长。

从此——

光荣在这里继续;

使命在这里拓展!

上篇

1966年,著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退出部队序列,先后更名为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1993年定名为如今的南京理工大学。

1998年南京理工大学正式实施“211工程”。

从北国冰城到江南故都,从哈军工的艰苦创业到南理工的硕果累累。五十年的卧薪尝胆,几代人的奋发进取,南理工人始终传承着“强大国防,繁荣祖国”这一神圣而庄严的使命,演绎了一个又一个近乎神话的传奇。

1984年,国庆35周年举世瞩目的大阅兵上,在一块块方阵之中,几乎所有的常规武器上都应用有南理工的军事科研成果。

1999年,国庆50周年气势磅礴的阅兵式上,中外军事专家把目光投到隆隆开过的坦克方队中,他们惊奇地发现首次亮相的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主战坦克,堪称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之一。

谁能想到,他,曾任南京理工大学在华东工程学院时期的副院长祝榆生,就是这种新式坦克的总设计师。

1986年,国际弹道学会议在美国召开,南京理工大学的李鸿志院士及我国弹道专家向会议寄去了论文,被复函受邀参加。然而,当中国代表团踏上美国的国土之后,竟然因美国国防部不予批准而被无礼地拒之于会场之外。

“中国的弹道学一定要走向世界!一定能够走向世界!”这是南理工人向世人发出的共同而强烈的心声。

1988年,李鸿志院士与美国著名内弹道学家H·克里尔联合发起,在南京理工大学成功地组织召开了“国际弹道学学术会议”,来自世界10多个国家的150多位中外弹道权威和专家齐集南京理工大学,他们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弹道学研究水平和广度、深度都位居世界行列。

自此,中国当之无愧地被接纳为国际弹道学会议组织成员国,终于打破了美国对中国封锁的禁区。

南理工人就是这样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在西方国家的封锁中,闯出了我国国防教育科研的一条又一条自己的路子,一次又一次跨上了国际舞台,开拓了一片又一片自己的领域!

在南京理工大学发展历程中,曾涌现出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被誉称为元勋式的国防教育科研工作者:

我国兵器学科专业的奠基者和创始人,著名的火箭专家任新民院士,

炮兵兵器专家沈正功教授,
内弹道专家鲍廷钰教授,
外弹道专家浦发教授,
弹药专家许哨子教授,
自动武器专家于道文教授,
火炸药专家肖学忠教授,
火炸药专家张宇建教授,
火炸药专家赵子立教授,
火炮专家张月林教授。

……

南京理工大学现任校长、博士生导师徐复铭教授说:“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如今的南京理工大学已经成为我国国防教育与科研的排头兵,在我国原兵器科学与技术的16个学科中,南京理工大学就拥有13个,许多学科与专业均属于国际领先水平。南京理工大学是我国兵器装备预研的重要基地,在巩固和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南京理工大学将面向高新技术条件下战争的特点和武器装备要求,努力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成为我国新概念武器和高新技术武器探索和研究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尖端人才之集中,实力之雄厚,设备之精良堪称国内一流。

南京理工大学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对历史说——南理工人无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都——

牢记使命!

不辱使命!

下篇

巍巍紫金山上,长眠着中国革命与现代化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孙中山一声“振兴中华”的呼号,把中华儿女前仆后继追求民族复兴的钟声敲响。

说来正巧,这形似警世钟的中山陵,巨大的钟口正对着南京理工大学的大门。南理工人始终把自己与祖国的繁荣、民族的振兴紧紧维系在一起,回应着这无声而又长响不息的钟声。

是的,想历史,思荣辱,南理工人意识到,他们在肩负“强大国防”使命的同时,又被赋予了一个新的使命:建设一所现代的高水平的大学,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通用人才,创造更多的民用科技成果,造福社会。

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国家最高的两项科学技术奖。在这两个奖项中能获得一项一等奖,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而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作为第一获奖人,一举获得两个奖项的一等奖,成为全国少见的“双冠王”!

火炸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为人类文明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但是,过了期的火炸药怎么办?这是困扰世界各国的一个严重问题。王泽山院士和他的同事们,开发出了废弃火炸药无公害化处理及其再利用综合技术,并发展了相关的理论。王泽山院士成为有史以来征服废弃火炸药的主要学者之一。

李凤生教授主持的特种超细粉体制备技术,同样是由军工优势技术向民品拓展的典范之作。该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及民用行业的许多领域,先后在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20多条生产线,新增产值超亿元,利税近4000万元。

杨静宇教授主持研制的地面智能机器人项目,成功制成我国第一套自主式地面无人驾驶平台,被专家评价为“在我国智能机器人领域具有开创性,是我国科技战线,特别是高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科技成果”。

吕春绪教授等完成的“膨化硝胺炸药”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颁发的“中国十大发明创造金奖”。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的奖709项,其中国家级奖71项。拥有国家授权专利389件,获奖的级别与数量,以及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都居全国高校前茅,是全国10所专利工作试点示范高校之一。2002年科技经费达到2.28亿元以上。

在众多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情况下,南京理工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却达到了全国高校科技成果平均转化率的两倍以上。

新型工业炸药、防雹降雨弹、塑料导爆管非电起爆系统、超大屏幕全彩色显示屏等等,在转化之后都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仅“新型无梯膨化硝胺炸药及其制造工艺”一项便新增产值30多亿元,如今全国已有80多家大中型企业应用了这项技术。

在国防教育科技领域里不断创造着第一的南理工人,在国民经济建设的广阔空间里,同样不断地创造着第一:

具有首创性的我国第一台万能超高压水射流切割机床,以及我国第一台防爆型机器人,第一台显微CT,第一辆高速公路路面智能检测车,第一套印鉴真伪自动鉴别系统……等等。

正是有强大科研实力为后盾,有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在手,有成功的科技成果转化经验,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从创办之初即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

2002年,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批准启动建设“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由校园、创新园、服务园、创业园“四园合一”组成,总占地面积3000亩,目前进园的企业有120多家,注册资本4亿多元。园区计划未来5年内实现总投资额20亿元,建成集创新、创业与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孵化基地。最近,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又成为目前全国高校中唯一的国家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

在短短的50年间,从哈军工的一个系,迅速发展壮大为一个理、工、文、经、管、法、教等多学科综合配套、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这是一个奇迹。

1978年2月,南京理工大学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81年11月,成为全国首批获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重点高校。

南京理工大学现设有机械工程、化工、电子与光学工程、计算机、经管、自动控制、动力、人文、材料等9个院系,并建有研究生院、软件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公有民办紫金学院、中外联合办学的国际交流学院等。

学校现有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0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33个博士点、80个硕士点,以及55个本科专业,还具有MBA(工商管理硕士)和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有权招收外国和港澳台留学生。

南京理工大学在历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多次名冠江苏高校、名列全国高校前茅,并成功地举办了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在江苏省14次大学生数学、物理竞赛中,南京理工大学获奖人数有10次独占鳌头。南京理工大学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年年都在95%以上。

50年弹指过去,南京理工大学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8万余名优秀人才。历届毕业生中有一大批人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各级政府部门的负责人,大中型企业的厂长、总经理、总工程师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的高级指挥人员……

国际海洋水色荧光遥感机理研究的开创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

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在材料科学领域提出国际著名的“卢氏理论”的卢柯;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第二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原中科院语言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副总经理陈肇雄;

深圳首届市长奖获得者、中国CDMA产品的创始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谢大雄等。

他们是南京理工大学培养的大批优秀人才的代表,也是今天在校的2万余学子的楷模。

毫无疑问,21世纪的中国大学,被赋予了崭新而崇高的使命。

作为中国千余所大学里第一方阵中的一员,南京理工大学正以全新的姿态踏上新的征程!

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郑亚教授,这样描绘着南京理工大学的未来:

“南京理工大学的远景发展目标是:大部分学科在国内处于先进地位,若干学科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创造高水平研究成果、发挥重大服务效益、增进国际学术文化交流等方面,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贡献,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开放式、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