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素质为本 创新为魂

2003-09-22 来源:光明日报 黄进 我有话说

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能力,作为全国教育大省江苏省省属高校的“领头羊”——南京师范大学,近几年积极推进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着力打造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倡导自主成才

早在1995年,学校就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工作,提出“加强人文修养,优化学科基础,发展个性特长,提高职业技能”的培养模式,全面推行弹性学分制,同时辅之以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导师制、教与学双向选择制、淘汰制等人才培养方式,为学生主动发展和形成多样化的知识能力结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998年,南师大又提出了“学习自主、学识融通、学时精简、学科整合、学程分段、学业分流”的培养模式。以思想品德系列、文化修养系列、专业学科系列、实践技能系列为框架,全面构建人才培养工程;以副修专业、文理渗透选修课、公选课、学术讲座等第一课堂形式和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形式为途径,落实文化素质教育,以文化素质教育证书来考核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成绩。

与此同时,学校破除了师范教育是传统教育的陈旧观念,全面推进创新教育,开设科研训练课程,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本科人才。

“跨办学实体联合培养学生”模式的推行,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每年生命科学学院理科基地班的部分同学到南京大学基地班学习一年,得到了南京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并把该校的学风溶入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小学教育专业双语班”从2000年举办至今也收到了料想不到的成效,一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型小学教师尚未毕业已被用人单位预定一空。

课程体系:宽基础有特长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2002年,南师大打破文、理、工科界限,实现大文、大理、大工的宽口径模式,同时压缩本科教学总学分,整合必修、专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学分,消除师范、非师范,文科、理科、工科的森严壁垒,所有学生必须主修法律、哲学、英语、计算机等,打造校、院、系课程平台。学校平台以通识教育为主,要求一年级文科生必辅修一至二门理、工科课程,理、工科学生必辅修文科、艺术类课程一至二门;二年级非师范的部分专业课程和师范的教育类课程除设置必修、辅修外,还进行科研、实践课程的分级领证,每证有相应的学分记录;三、四年级学生则进行专业课程、研究性课程的自主学习。

1998年,南师大推出素质教育证书。这份证书,不仅记录了学生个人档案和自我评价,还记载了学生学习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成绩,校园文化活动和国防教育活动中的表现,参加社会实践的成果等。

在此基础上,1999年学校又有针对性地设立了理科基地班和文科基地班、教师资格证书班,2000年开通了跨校跨系跨专业“留学”、本硕“直通车”等。今年学校再度推出本科教学新举措:在院系平台上,对三、四年级学生实行研究性学习导师制,使学生在教学计划外、培养方案框架内选课,为自己量身定做“宽基础有特长的学习计划”,以利于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培养。

管理机制:完整严密的质量保障

1999年,南师大率先在江苏省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从教学输入、教学过程到教学输出建立了系统健全的质量监控机制。其中教学过程监控是质量监控系统的重点,它包括专业建设监控、课程建设监控、教学评价监控、教学信息监控、教学管理监控五个子系统。完整严密的质量保证对教育教学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动了一轮轮课程改革。

2000年,南师大再次改革开展了学生网上评教。每学期末,每位老师都会得到学生们对自己的综合评价,这个评价及学生们指出的优、缺点成为老师职称晋升、岗位聘任、教学研究项目申报、教学评奖等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依据。

该措施实施以来,全校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据了解,在全面推行学生评教之前,全校两千多名教师中被学生评为优秀的占70%。而在全面实施学生评教后,全校被学生评为优秀的老师占80%。

教育载体:“实践”二字贯穿始终

八十年代,南师大开始实施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实习计划。迄今,参加学生从分批实习、建立教育实习基地,逐步发展到创建全国首家“教育实习网站”。“九五”期间,南师大确立了63所中学为教育实习基地,学校要求学生通过教育调查撰写报告和研究论文,同时在实习前通过计算机教学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力培训。2001年,学校通过大量调研,利用网络等教育技术手段,重组院际教学论资源,构建由网络支撑的合理的教育实习环境和系统,形成同学科(教学论)、多专业、多模式(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交叉互补的教育实习模式。这样做的直接效益是实现了校内师资资源的增值、加强了学生之间能力资源的共享与重组、利于建立校级教育实习资源库、利于加强与普教系统的联合,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准备丰富的资源。

2002年,学校正式开通教育实习网站,解决了多年来高校学生教育实习中的老大难问题——人力、物力、财力的分配,走出了教育实习的瓶颈,提高了对教育实习工作的指导效益和信息监控。学生利用网站,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多种模式的学习,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研究性和合作性。

实验教学是体现实践教学精神的又一重要环节,也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途径,学校目前设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南京基地、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京基地等50多个研究机构。为了提高实验开课率,学校还增加开放式实验室、公共课实验室、部分科研实验室,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学习。目前,学校拥有校内实验室、实习场所及附属用房建筑总面积达到12万余平方米,教科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1241余万元,此外多媒体教室座位达到20163个;拥有校外教育实习基地97个,非师范实习基地115个。

社会实践长期以来也被学校列入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从1992年开始,学校将“学生劳动周”列入教学计划。1988年以来,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形成特色,连续十一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表彰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基础设施: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南师大极其重视教学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的改善,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夯实基础。

在“九五”“211工程”项目“教育教学条件建设板块”共投入经费4500元。2001、2002两年,学校又投入4600万元,用于教室改造和实验仪器设备的购置。与此同时,仙林校区的三期工程建设完成了直接服务于本科教学的两座实验教学楼。

2003年,南师大通过贷款等途径又集资6000万元用于办学条件的改善,其中包括新增教室配备的多媒体教学设备100套,使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教室达到170间,公共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实验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此外还有在建项目采购合同金额达2021万元,满足了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的需要。在建设现代化教学环境同时,校园内电子图书馆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也取得很大进展。

南京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体现了“素质为本,创新为魂”的核心思想。在新的世纪,南京师范大学提出了新的本科教育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的思想来统领教学;以综合性大学的视野来引导教学;以教学科研型大学的品味来提升教学;以创新教育的要求改革教学;以德法并举的原则管理教学”,通过综合素质训练,调动学生自主性、求知性、实践性、创造性,使这所百年老校本科教学焕发无限生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