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厚德以固师范根本 博学以成经世之道

2003-09-23 来源:光明日报 李勇 孔国庆 我有话说

新落成的河南省高校最大的图书馆


牧野古地,卫水之滨,太行宁静,黄河扬波。走过80年风雨历程的河南师范大学在喜迎80周年校庆的日子里又闻喜讯:据人民网的消息,在全国大学的分类排名中,河南师范大学名列研究教学型大学第64位。作为一所省属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能够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一席之地,在某些领域形成自己鲜明的研究特色,并最终在国内众多高校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中脱颖而出,无不得益于学校几代人彪炳史册的治学风范和“厚德博学、止于至善”的优良传统,得益于10万余名毕业生的良好社会声誉,得益于“突出师范教育,走研究教学型之路”的改革新步伐。近年来,河南师范大学着眼于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厚德以固师范根本,博学以成经世之道”,紧紧围绕培养人才这一中心,通过深化教学、人事分配制度、后勤社会化等方面的改革,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不断调整学科结构、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开创了一条促进学校快速发展的希望之路。

河南师范大学位于豫北名城新乡市,其前身是始建于1923年的原河南大学理学院和创建于1951年的平原师范学院。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院系调整学校多次更名,1985年始称河南师范大学。学校占地面积近1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全校现有教职工1700余人,在校研究生、本科生150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11000余人,外国留学生70余人。

托中原文化底蕴,承名师治学风范,莘莘学子在“厚德博学,止于至善”的氛围中成长

河南师范大学在厚重的中原文化土壤中成长,蕴积了“厚德博学,止于至善”的良好氛围。在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战乱频仍、积贫积弱的岁月里,该校的前身之一——中州大学理科就承担起了在中原腹地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开始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其后在多次社会变迁的洗礼中,经历了中州大学、河南省立中山大学理科、省立河南大学理学院、国立河南大学理学院、平原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学院二院、河南第二师范学院、新乡师范学院等时期,发展壮大为今天具有师范特色的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在此过程中,一代代师大人在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中铸炼,逐步形成了“厚德博学,止于至善”的优良传统,成为今天该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河南师范大学尊师重教,唯才是举,人才济济。建校以来,赵纪彬、李俊甫、姚从工、魏名初、樊映川、杜孟模、孙作云、黄敦慈、许梦瀛、卢锦梭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先后在校执教。近年来,又涌现出王键吉、鲁公儒、徐存拴、郭宗明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在全校教职工中,有中科院院士2人,教授148人,副教授34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河南省优秀专家1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24人,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象5人,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7人,河南省高校杰出人才创新工程项目获得者4人,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获得者2人。师资力量的不断增强,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厚重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名师的风范,吸引了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在学校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都给予了学校极大的支持和帮助。1984年至今,全国政协、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科技部、河南省委和政府以及各厅局、新乡市的党政领导曾多次到校慰问视察,帮助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诺贝尔奖获得者柏诺兹,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冯端、汪尔康、吴祖泽、沈韫芬,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著名作家二月河,香港著名实业家田家炳,美国生物化学家陈亨,德国社会学家史奈德尔等11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或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名誉教授,或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或在学术上给予无私帮助,或慷慨解囊捐资助学,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增添了河南师范大学的辉煌。

深化教学体制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河南师范教育“领头羊”率先迈出教学改革新步伐

加入WTO后,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全省师范院校的牵头单位,面对挑战,河南师范大学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基础课教学质量为重点,以教学创新、教育创新为突破口,以深化教学体制改革为保证,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层次结构,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切实提高教学水平,积极探索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突出师范特色,培养了大批“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学校已从建校之初的4个专业发展为现在的12个学院,6个单列系,41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学校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3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994年开始与部分高校合作招收博士研究生。有13个研究所和7个省级重点学科,并设有省部共建细胞分化调控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生物工程研究应用中心、河南省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和河南省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生物标本馆。新落成的河南高校最大的图书馆已经投入使用,馆藏书155万册,中外文期刊和电子文献3600余种。

学校推出一系列提高教学水平的措施,给广大一线教师以压力和动力,使他们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学督导”、“学生评教”给他们以压力,“接力工程”、“梯队建设”给他们以动力。学校通过由资深教授组成的督导组有组织的督导检查和学生对教师授课效果的信息反馈,使广大教师能够及时查漏补缺,不断提高从教能力。同时还组织老教师担任导师,同年轻教师结成“对子”,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方法艺术无私传授给他们,从而顺利“交接棒”,避免人才和能力断层。以上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年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满意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

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培育浓郁学术氛围,SCI排名连续9年居全国高校前50位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建立,使科学研究驶入快车道

河南师范大学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从机构设置、政策保证、梯队建设、经费投入等各个方面,为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展科学研究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围绕学科建设的高层次突破,加强基础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和教育科学的研究。目前,围绕教学搞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在河南师范大学已经蔚然成风,该校在稳定原有基础研究优势的基础上,在应用研究、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学校实施“三项工程”,培育浓郁的科学研究氛围。一是实施“筑巢引凤”工程。学校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到河南师大工作,以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和科研群体。目前,该校已经拥有在职和在读的博士研究生172人。二是实施“杠杆激励”工程。学校每年拿出50万元,设立了青年科学基金、学术专著资助出版基金和学术交流基金;每年拿出80万元,奖励有高层次论文发表、优秀著作出版、重大科研项目立项、重要科研成果以及在应用开发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三是实施“重点带动”工程。在省、校、系重点学科带头人的带动下,不断整合学术队伍,形成了优秀的学术群体。此外,充分发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实施“三项工程”以来,学校一大批学科中都呈现出人才结构合理、经费来源稳定、科研成果突出的良好发展态势,形成了特点鲜明的研究方向。近十年来,学校共承担了3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国家社科项目,6项国家科技攻关、攀登计划、新药基金等重大项目,730余项省部级项目,已通过省级鉴定的科研成果180多项,其中50多项荣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或科技进步奖。近5年来,出版各类教材、学术著作27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基础数学、理论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物理化学、生物工程、药物合成、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居国内外先进水平。

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统计,河南师范大学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国际权威检索系统SCI收录的数量,自1994年以来连续9年居全国高校前50位,其中1995年名列第29位,居包括6所国家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在内的全国师范院校第4位、全国省属师范院校首位、河南省高校第一位。

“河南省细胞分化调控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落户该校,为实现河南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即将结束该省没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历史,填补了该省高等教育的三项空白之一。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扶贫助困工作,为学生成才插上翅膀

河南师范大学历来重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独特的育人功能。首先,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目的,实施基础营造工程。重点突出对基础课教学的共性要求,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素质,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进而发展个性特长。学校成立周末文化艺术学校,安排文化快餐系列讲座,内容涉及音乐戏曲欣赏、应用写作、最新科技动态、性知识教育等,引起强烈反响。其次,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为目的,实施能力铸造工程。学校着力提高师范生的“三笔字、普通话、第二课堂设计、班主任工作和课堂教学”五项基本技能。目前,学校有广播站、书画社、艺术团、奉献社等16个校级社团,30多个系级社团。期间,学校举办的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和“未来教育家”评选活动迄今已成功举办了6届,为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提供了良好环境。第三,以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为目的,实施载体锻造工程。学校每年要举办春秋两季大型综合运动会及“三大球”联赛。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

河南师范大学以育人为主线,狠抓社会实践活动,自1990年以来连续14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单位评为“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有些活动在国内引起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组建三次6个自行车考察队,其中“迎香港回归”、“寻中华根爱母亲河”、“邓小平理论在河南”三个考察队影响较大;“飞鹰行动——大学生社会自下而上能力训练”受到《中国青年报》、《羊城晚报》等几十家媒体的跟踪报道,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做了专题采访;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蹬三轮车搞社会服务活动,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大学生和下岗职工从业观念转变的大讨论。

河南师范大学一贯重视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从根本上缓解了特困生的经济紧张状况,顺利解决了长期困扰学校和学生的三难问题(财务处催缴学费难、困难学生交学费难、学生工作系统开展工作左右为难),实现了“决不让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失学”的庄严承诺。在积极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河南师范大学用学校的诚信教育带动了学生的诚信;用学生的诚信赢得和换取了银行的信任。两年来,河南师范大学用1012万元的国家助学贷款,照亮了3379名贫困大学生的成才之路。2001年11月,全省国家助学贷款现场会议在河南师范大学召开,向全省推介了该校的成功作法。

加强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唱响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为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保驾护航

近年来,河南师范大学党委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首先,把领导重视、机制健全作为做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领导亲自抓,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有机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和以分管书记为召集人,宣传、组织、纪检等有关部门参加的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纳入各单位、各部门目标管理体系,层层抓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其次,把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做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专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过程;利用党校和各类培训班加强对这支队伍的教育和培养。再次,把丰富多彩的理论教育活动作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成立“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利用其成员的研究成果,有计划地到各单位作理论宣讲报告,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加强学生社团管理,指导组建河南省最大的学生社团“邓小平理论学习研究会”;制定了学校关于“两课”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拓展“三进”工作。学校曾先后被授予“全国教育工会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毕业分配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先后被评为“河南省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河南师范大学唱响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在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首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创建环境。制定《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九五”规划》和《河南师范大学教职工道德规范》,大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开展“三育人”活动;大力开展精神文明“比、争、创”活动;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在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尤其是重视发挥离退休教职工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以及青年教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独特作用。该校20多位离退休教职工自发组织了“校园文明纠察队”,常年坚持在精神文明检查监督岗的第一线,风雨无阻,无私奉献,成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一道亮丽的风景。《中国教育报》、《大河报》、《教育时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报道了他们的先进事迹,2001年被授予“全省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其次,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近几年来,学校着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发挥其特有的影响力。一是基础设施改造效果显著,新建的高楼鳞次栉比,教职工住宅成套率居河南高校前列。二是环境绿化美化状况得到根本改变。草坪面积由原来的8000多平方米迅速增加到现在的30000多平方米,占可绿化地面积的90%以上。三是着力培育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最醒目的位置,学校推出了60余幅具有浓厚师范特色的警示语标牌,如“跨入师大校门,学高身正为本;迈出校门一步,肩负师大荣辱”等,时时起着激励作用;在文科教学楼大厅塑起了孔子雕像,在学生生活区建成休闲娱乐化园区——日昝园。四是努力做好学校“校训”、“校歌”、路名及楼名征集活动。再次,营造良好的校园宣传舆论环境。一是加大外宣工作力度,1995年以来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发表宣传稿件近1000篇,扩大了该校在国内外的声誉和知名度。二是加强校报管理工作,近几年来在国家、省市新闻奖评选中获奖70余篇,全省校报综合质量评比名列前茅。三是充分利用学校的“两报三电”(墙报、黑板报,电视、广播、电影)、横幅和宣传栏、布告栏及各类简报,对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正面引导,从而创造良好的校园宣传舆论环境。1998年12月4日,《人民日报》对河南师范大学近几年来精神文明的创建情况进行了报道。2000年,学校被破格晋升为省级文明单位。

“迈出校门一步,肩负师大荣辱。”10万余名毕业生赢得社会各界赞誉

河南师范大学毕业生连年走俏,“河南师大热”持续升温。“河南师范大学的学生基本功扎实,综合能力强,品质好,作风硬,业务精,肯吃苦,能吃苦……”这是用人单位对该校学生的普遍评价。毕业生追踪调查显示,社会对该校毕业生的满意率每届均在95%以上。因此,该校近年的毕业生分配形势连年看好,应届毕业生供不应求,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其一次签约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稳居河南高校领先位置。即使在今年,面对普通高校扩招后的首届本科毕业生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