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向建设具有特色的现代化高等学府目标迈进

2003-09-23 来源:光明日报 罗方 林贞和 陈海忠 我有话说

李嘉诚先生在经济沙龙演讲。谢琳摄


汕头大学是1981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广东省属综合性大学。1983年开始招生;1987年成立校董会;199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6年通过国家“211工程”部门预审;1997年通过“211工程”立项审核;199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3年7月16日通过“211工程”建设项目整体验收。这所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新型大学,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李嘉诚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沐浴着新世纪的灿烂阳光,面向未来,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向着建设具有特色的现代化高等学府的目标迈进。

深化改革开拓创新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汕头大学在改革中发展,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加快发展的步伐。

汕头大学作为在改革开放中兴办的试验性新型大学,建校以来一直努力探索办学的新路子。特别是在最近几年的“211工程”建设过程中,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转变观念,改革创新,不断推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促进了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快速发展。

(一)人事制度改革

汕头大学人事制度改革大胆实践,敢为人先。通过精简管理机构,推行全员聘任,竞争上岗,不断加大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取得较好的改革效果,为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1、机构改革

汕头大学在多次的机构改革中,始终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努力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管理体系。在2001年进行第三次机构改革之后,校部机关仅设10个处级机构。机构改革精简了管理人员,加强教学、科研第一线,优化了人员编制结构,扭转了人员结构不合理、总体超编而教学人员偏少的情况。现在全校教职工总人数不超编,行政人员明显减少,教师比例大幅度上升。

2、实行全员聘任

汕头大学不断完善全员聘任制,陆续颁布实施《汕头大学聘任制实施条例》、《汕头大学待聘、拒聘人员管理暂行规定》和《汕头大学人员定编实施办法》,在定编定岗定责的基础上,按照“岗位公开、双向选择、平等竞争、择优上岗”的原则,采取聘任、待聘、试聘等形式予以实施并不断完善。实践表明,全员聘任制有利于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教职工队伍结构,完善学校用人制度,建设富有活力的用人机制。

3、改革分配制度

学校实行国家工资和校内岗位津贴双轨运行的分配制度,对受聘于各种岗位并履行职责的人员给予相应的岗位业绩奖励津贴。2001年制定了《汕头大学校本部业绩考核评分方案》,以业绩排名次,实行动态考核,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去年,学校在原有分配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汕头大学业绩考核评估与李嘉诚基金会人才奖励计划方案》,进一步深化了校内分配制度改革,使分配奖励机制更趋完善。新的奖励计划方案规定,向为教学和科研做出贡献的教职工颁发教育奖励金。教育奖励金包括岗位津贴、浮动奖金和重大贡献奖金。教育奖励金拉开差距,向教学科研人员倾斜,对在教学科研方面做出重大贡献者,给予重奖,力求更好地体现按劳分配、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

(二)科研、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1、科研管理体制方面

学校发挥李嘉诚基金会对科研补贴经费的优势,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科研激励机制。第一,设立研究与发展基金项目,有针对性地支持一些重大研究项目和青年项目;第二,加强对纵向科研课题的配套和投入;第三,对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提供经费支持。第四,设立科研启动经费,对新调入的高级职称和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予以支持。上述的制度与措施,有效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形成一个重视科研工作,讲究科研效益,争先快出成果,多出高水平成果的良好局面,促进了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科研竞争力的不断提高,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学术地位。如李康生教授通过对大量禽类采样标本分析,发现禽类H9N2亚型流感病毒可以在鸡和鸭中相互传递,而且在鸭中发生多次重组,取得关于“鸭孕育着禽类直接感染人类的流感病毒”的研究成果,在病毒学研究方面进入国际先进行列,《Nature》杂志在“简报与见解”专栏上专门予以介绍。

学校在李嘉诚基金会的支持下,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采取终身教授、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多种形式,吸引了海内外一批高水平、高学历的专家学者加盟汕头大学,提高科研队伍的层次和发展潜力。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会长王富仁教授,他来汕大后在文学院担负起学科带头人的重任,将在两三年内推出高学术水平的8卷本《二十世纪中国大文学史》,一年内推出一套《汕大学术文学丛书》的教师学术著作。另外,倡导和建设“新国学”也是王教授来汕大后要做的一件大事。学校还将分散在各院系的专职科研编制集中管理,提高科研编制的使用效益。

在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中,学校重视引入市场机制,加强产学研结合,不断推进科研工作的发展。在稳住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学校修改了科研管理规定和教师业绩考评方案,加大对横向科研的奖励力度,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教师从事横向科技开发的积极性,承担的横向科技开发项目数量和经费大幅度提高。近年来还与一些有研究开发实力的地方企业共同组建工程研究中心等联合研究开发机构,使横向科技开发工作的规模得到扩大,层次不断提高。

2、教学管理体制方面

学校加强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一整套从教学建设到教学管理监督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第一,加强重点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和教材建设等方面的教学建设。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普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第三,实行校、院(部)两级教学督导体制,对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教风和学风及时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第四,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制,每学期期末对全校任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并把评估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和各种评奖挂钩。第五,每年组织一次课堂教学效果最佳奖和优秀奖的评奖活动,邀请获得“课堂教学效果最佳奖”的教师代表举行全校性公开课。最近李嘉诚先生专门捐资设立了“教学卓越奖”,倡导和树立教学模范典型,通过相互学习,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第六,围绕“把汕头大学建设成一所有特色的现代化高等学府”的总体目标,推行英语提升计划,在教学改革中逐步加大力度鼓励教师采用双语教学和“全英”教学,加强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第七,推行学分制管理模式,制订了《汕头大学学分制实行办法》和《汕头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等与学分制相关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学校还建立“长江学者”到校授课制度,让学生能亲聆名师的教导;出台了《汕头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学术讲座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了学术讲座制度,营造日益浓厚的学术氛围。

(三)后勤管理体制改革

近年来,学校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通过改革,服务经营人员和相应资源及操作运行成功地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剥离,完全按企业管理模式运营,实现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现在,学校的后勤社会化正在继续发展,走向深入。将逐步设立修缮管理服务中心、生活管理服务中心、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交通运输服务中心、水电管理服务中心五个经济实体。

在后勤工作社会化过程中,学校注重监管工作,专门成立了后勤社会化工作监管办公室,通过组织研讨及答辩会,及时解决师生员工提出的要求和建议。学校也十分重视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扶持,既重视做思想政治工作,又重视解决实际问题,从工资、补贴、奖金等方面,采取一系列的鼓励措施,使后勤职工积极投身改革,适应后勤社会化的发展,为后勤社会化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抓住机遇促进发展

1998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汕头大学启动“211工程”建设。计划总投资30000万元(广东省政府投资15000万元,李先生捐赠投资15000万元)。实际完成总投资37,077.66万元,为投资计划123.59%。其中,学科建设完成12,839.47万元,为投资计划104.44%;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成7493.39万元,为投资计划237.36%;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成14106.43万元,为投资计划120.41%。

在教育部、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李嘉诚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和广东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广东省财政厅、教育厅、科技厅的关心下,经过全校师生员工五年的共同努力,汕头大学的“211工程”建设圆满地完成了建设任务,取得了一系列的标志性成果和成绩,实现了“211工程”预期的建设目标,顺利通过了专家组的整体验收。

(一)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在汕头大学“211工程”建设中,学科建设包括重点学科、积极扶持学科和本科教育项目的建设。经过五年的努力,11个重点建设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中国语言文学、产业经济与管理、海洋生物学、应用数学、机械电子工程、结构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3个积极扶持学科(工业催化、外科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生物技术、肿瘤学、预防医学、药理学、高等教育学、行政管理学、艺术设计与美术学、外语、法学)和本科教育建设项目均已出色完成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全部通过了专家组验收。

学科建设方面:博士点建设实现零的突破。1998年,汕头大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成为第一个博士学位授予学科。2003年,海洋生物学、基础数学、结构工程三个学科成为博士点,博士点增至4个;2002年“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也实现了零的突破;现有广东省重点学科4个,比1997年增加1倍;2001年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面向全国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并与相关学科招收交叉学科博士后研究人员,目前已招收博士后66人;硕士点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提前实现“211工程”建设规划中25个硕士点的目标,建成硕士点39个,比1997年增加近4倍,已基本覆盖全校的本科专业;2002年,临床医学成为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2001年“智能制造技术实验室”被评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0年广东省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海洋生物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省级专家评估,继续保持为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学科建设使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全国高校各学科、专业的排名版上,汕头大学绝大部分学科、专业挤身100名之内。

本科教育项目建设方面:建成省级重点课程12门,教师参与承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计有国家级4项,省级7项。有2门课程定为首批省级优秀课程,4种教材分别获得全国高等院校优秀教材奖和省级优秀教材奖,4种教材被列入广东省“九·五”规划重点出版教材。1项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获得二等奖。13项CAI课题及课程电教试验项目等被广东省“五个一工程”立项,其中1项已获省一等奖,2项获三等奖,3门课程获省级优秀奖。建成了金工实习基地、交互式多媒体教室、美术多媒体教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微机控制实验室、现代通信综合实验室、计算机专业机房、新教学大楼配套设施、数学实验室、普通物理实验室、光电子技术实验室、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室、传动与控制实验室、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电路分析实验室、土木工程专业实验室、遗传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近代物理实验室、网络与多媒体实验室、外语电化教学实验室、新闻传播实验基地等,为本科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科研能力迅速增强,科研为地方服务初见成效

200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项,总经费341.6万元,项目数和总经费数分别是1997年的5.3倍和9.6倍,总经费在全国1000多所高校中排行59位;2002年承担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3项,总经费145万元,列全省高校第三位,在省属院校中列第一名。2002年有96篇科技论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比1997年增加2倍多。其中,被SCI收录68篇。今年1-6月己有51篇论文被SCI收录。文科论文质量也有大幅度提高,不少论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学研究》上并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一批科研、教研成果获得了省部级以上奖励。1998年以来,共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22项,其中:徐小虎教授等的《应用卫星远程教育等现代手段,培养创造型医学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陈贤茂教授的《海外华文文学史》荣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张宪民教授完成的“柔性机构的动力学特性分析与振动控制研究”获得2000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肖壮伟教授等的“ECT在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徐小虎教授等的“脑干损伤致死机理及法医学鉴定新方法的研究”、麦结华教授的“拓扑动力系统的混沌性质的研究”等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研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有力地推动学校在全国高校排名的迅速提升。

科研为地方服务已初见成效。如风洞实验室几年来承担了20余项横向项目,并在面向国内外的地方重点工程招投标中多次夺标,服务范围己覆盖了整个广东省;海洋生物省重点实验室起草的《龙须菜海水栽培技术规范》地方标准通过专家审查,正式成为广东省农业地方标准;“羽毛球毛片在线测量和分拣系统”通过广东省科技厅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系统处于同类系统的国际领先水平;机电学科的“计算机控制无溶剂复合涂布机”被定为广东省火炬计划,所研制开发的“桥梁与结构测试分析系统”成功完成了汕头市跨海大桥的静动载试验任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软包装“专用纠偏器”,在汕头华鹰软包装设备总厂投产,实现批量生产。

(三)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学校实施了校内特聘教授制度、校内浮动聘任制度,业绩优秀的副教授可以高聘为教授,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学校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校内特聘教授10名。

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593人,比1997年增加82人,专任教师与教职工的比例由1997年的35%提高到45%。专任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23名,教授112名,副教授354名,分别比1997年增加19名、65名、175名。高职称人员的平均年龄为43岁,比1997年的50岁下降了7岁。教师队伍中高学历者的比例不断上升,现有博士学位者112名,比1997年增加68名,博士比例由1997年的8.6%提高到18.9%。

(四)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博士生教育从无到有,硕士生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2001年开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目前在站博士后66人。1999年首次招收博士生4人,目前在校博士生28人;在校硕士生由1997年的135人提高到2002年的461人。学校现有本科生6407人,研究生489人,均已完成原定的建设指标。成人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新设置了汕头大学开放学院,在校成人教育学生达到了4175人。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生在全国各项大学生科技、体育竞赛中屡获佳绩,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公认。如:在全国第七届“挑战杯”中汕头大学总分居全国高校第11名。女子手球队连续四次蝉联全国大学生手球锦标赛冠军,并代表中国赴西班牙参加第五届世界大学生手球比赛,取得历年来我国大学生女子手球队在国际比赛中的最好成绩。2000年男子篮球队获得第三届CUBA大学生篮球赛东南赛区亚军,并进入全国总决赛。有一批学生获得了国外机构设置的奖学金,如“海上学府”奖学金、“普华永道”奖学金、“飞利浦”奖学金、“先涛数码”奖学金、“捷和郑氏基金信托人法团”奖学金、“溢达”奖学金等。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研率不断上升,从1997年的4人增加到2002年的122人。2002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居广东全省综合性院校第二名。研究生培养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一批学生已具有较高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1997年以来,我校共有21名研究生荣获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称号。硕士生袁培江同学,在国内外科技期刊发表论文17篇,其中被EI等重要检索收录的有4篇。2001年,硕士生吕红燕荣获首届“微软杯”软件设计大赛二等奖,并应邀到微软总部参观学习。

(五)学校整体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保障体系切实加强

在“211工程”建设中,学校投入巨资进行公共服务体系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进一步完善校园计算机网络、加快图书馆电子资源及资源数字化建设、改造和新建一批基础教学设施、改善教职工和学生生活条件、建设绿色都市校园等等,明显改善了学校整体的办学条件,为学校教学、科研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物质保障体系,为师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六)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质量和水平跃上新的台阶

五年来,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质量和水平跃上新的台阶,共有950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举办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其中,2002年承办中国首届“长江学者论坛”,2001年主办“中国加入WTO后的国际经验借鉴”大型国际学术报告会,举办第七届联合国际计算机大会,2000年主办“第十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内外潮人作家作品国际研讨会”等,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影响。学校还连续举办6次远程国际医学会议,通过卫星、网络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等6所大学和机构举办实时远程学术会议,并在中央教育电视台直播,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的同时,学校还邀请一大批国际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如英国皇家学会主席、剑桥大学教授达斯库葡塔,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力学及材料学科主任张建平博士,美国科学院Webster院士,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院Ponder教授,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著名学者D.D.L.Chuang教授等。

汕头大学“211工程”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通过“211工程”建设项目整体验收,使这所充满朝气的学校站在发展的一个新起点上,在收获的同时播下了新的希望。

汕头大学长期的总体建设目标是:建设成一所有特色、现代化、受人重视的高等学府。而在今后五年,学校将继续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各有关厅局和李嘉诚基金会的支持和帮助下,除了按“211工程”的要求建设学校和原有的重点学科之外,重点争取新的建设项目立项,继续进行“211工程”建设,保持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继续加大改革力度。要充分发挥学校体制创新的优势,大胆借鉴国内外高校办学经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办学模式,以加快学校发展,适应时代的需要。

(二)加快人才队伍建设。要紧扣学校发展目标,建设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学校将采取有效措施,开阔思路,认真探索未来五年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路,创立育才、引才、留才的新的工作模式。

(三)加大资金投入,加速条件建设。未来五年,学校将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建设一流的图书馆和成教大楼项目,保证新的校园规划和其它服务体系各个项目指标的完成,使我校硬件建设达到并保持国内高校的先进水平。

(四)重点项目学科建设,要继续推进原有重点学科的建设;建立多学科研究中心;重点建设长江商学院、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长江设计学院和医学等学科。

(五)充分利用李嘉诚基金会在国内外的影响,加强和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合作和交流,不断提升汕头大学的办学层次和水平。

我们相信,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李嘉诚先生的关心支持下,汕头大学能够不断开创学校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局面,为国家和广东省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