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秉承传统 开拓创新 营造育人良好氛围

2003-09-26 来源:光明日报 【石油大学(北京)党委宣传部】 我有话说

石油大学(北京)新生军训


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是石油大学的光荣传统。50年来,在学校的各个发展时期,石大人秉承“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材。特别是在石油大学(北京)老校新建后的20年,学校历届领导集体都深刻认识到,高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能否坚定不移地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国家的现在和未来。因此,校党委一直十分重视师生员工的精神塑造,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以实为主、虚实结合,重在建设、常抓不懈”的精神文明建设方针。

多年来,石油大学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努力使学校不仅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更要成为传播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经过全校师生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从1994年开始,连续9年获得北京市高校“文明校园”和“首都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连续4届获得北京市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奖,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得到了社会上的普遍赞誉。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让理想信念扎根于广大师生头脑中

校党委认为,青年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队伍是否具有凝聚力,关键要看广大师生头脑中是否有正确的理想信念,这就必须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师生。

因此,学校对广大师生的理论学习非常重视,为了避免理论学习流于形式、走过场,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形式,将理论学习分成校中心学习组、院系中心学习组、党员和群众四个不同层次分别进行,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在学习的内容上,将理论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其落脚点是如何办好学校,如何培养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从而使教职工的育人意识得到提高,自觉性进一步加强。

针对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但是分辨能力欠缺的特点,学校紧紧抓住新中国成立50周年、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建党80周年等重大活动,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通过举办“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批判“法轮功”邪教、参观“光辉历程”共和国50年成就展,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学校对两课进行了改革,教学内容方面努力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哲学突出讲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政治经济学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则较系统地组织学习《邓小平文选》。教学方法努力改变注入式,增加课堂讨论、加强电化教学,并开展第二课堂的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上课出勤率达95%以上,并且改变过去上课普遍不认真、开小差的状况,也为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但是互联网在提供大量有价值信息的同时,也夹杂着各种思想倾向的言论,逐步成为思想舆论的重要阵地和新领域。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学校较早注意了开发网络的宣传教育功能,由团委指导,邓小平理论研究会承办,开设了网上团校,下设理论学习、形势政策教育、红色基地论坛、学苑撷英、就业指南等板块,在网上开展团员理论教育,受到学生的欢迎。

为了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校党委创造性地实施思想教育的“三个延伸”,即向家庭延伸、向社会延伸、向军营延伸。每年向所有获奖学生家庭或原所在中学发送喜报,团总支书记、辅导员与学生家长保持书信联系,实施双向激励教育;挖掘社会资源,聘请部分地方的退休人士、老红军为校外辅导员,定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巩固军训成果,组织学生定期参观部队军营,和承训连队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

开设网上团校和实施“三个延伸”,使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形式、空间更加丰富,教育效果更加突出。

以师德建设为核心,积极开展“三育人”活动

教书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学校党委长期以来,紧紧围绕师德建设,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活动,全校教职工精神面貌大为改观,事业心和责任感大大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一段时间以来,在高等教育中存在一个误区:教师只管给学生上课、传授知识,却往往忽视了教他们怎么做人。学校党委以端正教风为突破口,在教师中大力开展教书育人活动。针对部分教师上课迟到早退、私自调课的现象,校党委做出专门规定:教务处、师资办组成检查督导组,定期、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全校通报批评,并扣除课程1/3教学酬金。随着几名教师被通报批评,上课迟到早退、私自调课的现象基本杜绝。

随着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成为了学校十分迫切的任务。为此,学校相继成立了校、院(系)两级教学专家组,开展课程评估和教学评价,促进师德建设。1995年,该校机电工程系率先成立了以老教师为主由8名正副教授组成的系级教学工作专家组,负责检查课堂教学、帮助青年教师、评估教师教学和咨询教学改革。专家组每学期初制定一个检查性听课计划,根据全系开设课程,围绕新开课、开新课教师及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三个方面,每两周听一次课,进行一次研究讨论,然后召开由专家组成员、授课教师、教研室主任参加的意见反馈会,从教师师德、教师教风、教师功底三个方面引导教师树立敬业精神及练好扎实的基本功。他们经常以学生说过的一句话“你讲这门课可能会有很多遍,但是我们可能一辈子就听一遍”来激励青年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精益求精,备好、讲好每一节课。通过这一措施,该系课堂教学质量大大提高,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青年教师梁华庆在“北京市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得理科组一等奖。1997年,这一经验在全校得到推广,各院系均成立了教学专家组。1998年,学校成立了由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热心学校建设的离退休老教师为主的校级教学专家组,并将工作范围扩展到课程评估、教学改革。五年来,学校专家组对全校所有课程进行了评估,通过质量合格评估的课程达到95%以上。

通过“三育人”活动,教书育人的观念逐步得到全校教师的认同。中国工程院院士时铭显教授,几十年来和家人一直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他还患有多种疾病。他将多年来的劳模奖金和企业给他的咨询费共计四万七千余元全部捐献出来,设立了育英奖学金。当系党总支要以其名字命名这项奖学金时,他不同意,他说:“这只不过是我作为党员的责任。设立奖学金的目的是希望在学校带个头,形成一个风气,为学习优异而家庭贫困的学生尽微薄之力。”全国政协委员、博士生导师陈勉教授虽然平时教学科研任务繁忙,在非典期间,积极响应学校党委号召,担当起了本科生班级的临时班主任,经常下到学生宿舍与学生谈心或者借助上课的机会,为学生讲解有关非典的预防措施以及注意事项,并且与离校在家的同学每天都保持联系,传达学校的有关规定,鼓励督促其在家自学。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在管理育人活动中,学校党政领导以身作则,坚持听课制度和领导干部下食堂制度。据不完全统计,仅一年下来,校处两级领导听课近200人次,听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师授课近500课时。校领导常常利用就餐时间,深入食堂了解学生关心的问题,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密切了干群关系和师生关系。在机关,学校积极实行“三优一满意”的达标活动,提高机关的管理水平,改变服务态度,彻底改变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状况。

后勤职工在服务育人上也作了很多工作。他们提出“一人辛苦,大家满意”,结合各部门工作特点,开展了“百日优质服务竞赛”等活动。特别是食堂、公寓管理等服务岗位,出现了良好的精神面貌,综合服务水平大大提高。

以行业特色为依托,注重培养学生艰苦创业观念

江泽民同志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多年来,学校结合行业特点,突出石油特色,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大力开展艰苦创业、献身基层教育,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到基层艰苦创业是石油大学的优良传统。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京石油学院在一片废墟中成立。为了国家早日甩掉“贫油国”的帽子,全体师生员工在校舍未建好的情况下,亲自动手参与建设;教学仪器缺乏,以曹本熹教授为首的教师们带头自制试验装置;学生实习都下到油田承担具体任务;广大师生相继参加了大庆油田会战、胜利油田会战等多起著名的油田建设工作……首届毕业生发出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肺腑之声,毫不犹豫地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不断的积累中,沉淀成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虽然北京石油学院在其发展历程中,屡经沉浮,几经变迁,但是在几十年发展中形成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一直被一代又一代的石大人所继承。

石油大学(北京)重新建校后,学校历届党委班子十分重视新一代石大学子艰苦创业精神的培养,要求将艰苦创业教育融入到入学教育、专业教育、毕业教育等环节。

新生一入学,学校就要组织报告,给新生讲述石油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讲述石油大学光荣而又曲折的发展历史,安排学生观看电视连续剧《铁人》、《大漠在召唤》等录像片,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状况、了解学校光辉的历史。学校还抓住时机,以典型引路。近些年来,学校先后邀请了赴科威特灭火队队长、校友曾时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特等劳动模范、胜利油田钻采研究院总工程师顾心怿,“新时期铁人”王启民,五四奖章获得者“当代青年的榜样”秦文贵等一批石油工业战线上的杰出代表为全校师生作报告,在青年学生中积极开展向石油战线英模人物的学习活动,激励青年学生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此外,还利用学校与石油企业长期密切的协作关系,不定期地邀请三大石油公司老总、石油石化企业的领导和校友来校,为学生介绍石油工业勘探、开发的形势,介绍石油工业改革的进展,与广大学生交流,畅谈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在新时期的重大意义,鼓励青年学子扎根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2002年,石油大学杰出校友、2001年度中国经济人物、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裁卫留成应邀来校举行了一场有关中国海洋石油发展的报告会,上千名学生将会场挤得水泄不通,中国海洋石油美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无数青年学子的目光,许多同学当场就表示毕业后要献身祖国的海洋石油事业。

在请进来的同时,学校还不失时机地安排学生走出去,到油田厂矿、基层企业亲自感受来自基层的需要。每年学校都要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学生团队到不同的石油、石化企业进行考察和参观。2001年暑假,学校党委组织了由石油勘探、化工、环境等专业的8名博士生组成的博士西部行考察团,远赴新疆吐哈油田进行科技下乡活动,博士生们不仅结合油田实际情况和油田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技术难题,为油田提供最新的科技信息,更重要的是博士生通过活动深切感受了基层对科技的需求,坚定了献身祖国石油事业的决心。在2003年,学校就组织多个“迎校庆,石油行”社会实践考察团,分别到新疆石油管理局、大庆油田、玉门油田、燕山石化总公司等石油石化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考察团成员都亲身感受到了来自基层的需要,感受到了祖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呼唤,纷纷表示要努力学好知识,献身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基层,学校多方联系,先后在燕山石化、大港油田、华北油田等企业建立了本科生实习基地,许多毕业生通过实习,更直观地了解了企业,坚定了服务基层的信念。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大多数研究生在进入论文阶段后,在导师的指导下,承担了来自油田企业的研究课题。据不完全统计,该校有超过70%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是来自石油、石化企业的一线课题。为了更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实践全新的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模式,学校首次在全国提出了在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的设想。从2000年开始学校先后在塔里木油田、长庆油田、新疆油田、兰州炼化等西部企业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每年选择一定数量的完成了全部课程学习的全日制研究生进入工作站参加企业科研攻关项目,研究生在参加企业攻关项目的过程中完成自身的学位论文。2001年派了3名研究生进入塔里木油田企业工作站,他们在现场导师的指导下均很快融入了企业亟需科研人才的工作岗位,有的学生还在国家“西气东输”工程配套科研项目中承担了重要的科研角色,并取得了较出色的工作业绩。同时这3名研究生也感受到了基层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面对西部企业求贤若渴的热忱,他们在毕业出站前夕都表达了毕业之后留在塔里木油田工作的愿望。

坚持不懈地进行艰苦创业教育,使该校学生的政治面貌、思想觉悟、奉献精神有了较大提高。毕业生跟踪调查表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该校毕业生具有敬业、合作、吃苦耐劳等精神。据统计,石油大学每年有超过90%的毕业生选择了基层,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毕业生自愿奔赴边疆始终保持较高比例,历年来都位居北京市高校前列。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步积淀成的一种文化氛围,是对价值的批判、重估、取舍,淘汰芜杂而继承精髓的凤凰涅槃。石油大学尽管屡经坎坷,但50年坎坷发展使“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校风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得到了很好地继承。

学校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首先抓好校园育人环境的硬件建设。学校投入巨资先后建成了设施先进的体育场、游泳馆和体育馆,出资改造了网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一些体育设施,为师生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了条件;筹措资金,不断改进校园软环境建设,在校园建成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寓意的校园雕塑,建立了校史陈列室,并在图书馆悬挂了石油系统两院院士的头像,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为了丰富校园生活,先后为学生宿舍安装了电视机,改造了校园广播设备,建成了大学生活动中心,在科学会堂安装大屏幕投影电视,每个星期为学生安排一部经典影片,并由艺术老师指导学生欣赏影视作品;组建了国旗仪仗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和大学生艺术团,等等。经过近些年的努力,学校的硬环境条件不断改善,育人环境不断优化。

作为一所以石油的勘探、开发、生产和加工为主干学科的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相对比较薄弱。学校党委认识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仅有助于培养合格的工程师,更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正确处理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关系。为此,近些年来,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为学生积极举办人文系列讲座,每学期为学生邀请20到30名知名学者专家来学校举行报告会,内容涉及历史、哲学、政治、经济、艺术、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如邀请本校工程院院士时铭显教授为学生做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讲座,邀请著名导演冯小宁作“从《红河谷》的拍摄谈爱国主义”的报告,邀请著名反伪科学斗士司马南先生作关于反对“法轮功”邪教的演讲等等,都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校园文化艺术气氛,学校在原有的以知识竞赛、合唱比赛、演讲、英语晚会、书画展、文艺汇演等传统节目为主的综合性文艺活动基础上,拨出专款在2000年成立了学校艺术团和电声乐队,培养自己的文艺队伍,提高文艺演出水平。学校目前有广播台、求索协会、计算机协会等各类学生社团30多个,涉及艺术、哲学、科技创新、体育等各个方面。这些学生社团每学期都要组织不同形式的校园活动,无数青年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锻炼了能力,陶冶了情操。

围绕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学校结合实际情况,重点在大学生中开展了“文明行为工程”、“科技文化工程”、“班集体达标创优工程”三大工程建设,对全面加强素质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

学校把《学生违纪处理条例》以及教学楼、图书馆、餐厅等公共场所的管理规定汇总在一起,构成了“文明行为”工程的内容,发挥校、院(系)、班三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校开展了“文明行为工程”建设,动员全校师生与不文明行为进行斗争。一段时间后,图书馆、自习室大声说话、随意占座位的现象基本杜绝,食堂就餐秩序也大大改观,校园内自行车摆放井然有序……。这项工程对于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社会公德、文明礼貌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巩固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果起到了积极作用。学校每学期受到违纪处分的学生也越来越少,并且在大学生中涌现了大批青年志愿者,不少学生成长为敢于弘扬正气、勇于与邪恶行为作斗争的新时代优秀青年。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石油大学作为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以培养未来的科技专家为己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学生众多素质中最重要的内容。为了很好地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教学的衔接,激发学生的潜能,拓宽知识面,增强动手能力,学校启动了“科技文化工程”。学校设立了大学生科技文化基金,每年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大学生科技报告会、大学生科技兴趣小组、计算机网页设计大赛、Fla sh动画设计大赛等等一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研究生与本科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创作出一批优秀成果。为了鼓励大学生独立开展科研活动,在学校党委、校行政的关怀支持下,学校设立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金,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供经费资助。科技创新基金由学生自己选题,按规定时间向学校申请立项,经过专家评审通过后给予金额不等的资助,学生在完成科研项目再由学校组织评审委员会予以验收。在第一批资助10个项目的基础上,扩展到每年资助近40个项目。对大学生开拓创新起到极好的推动作用,并且还带动了一大批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仅1999—2000学年度该校就获得全国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9项,北京市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的优异成绩。

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争的同时,为了避免出现个人主义为中心的消极现象,学校把班风、学生、学生干部的作用、班团活动等内容纳入到优秀班集体评选条例,在全校开展了“班集体达标创优工程”。将班级分成优秀班级、达标班级和不达标班级三个不同层次,根据班级全体学生的整体表现以一定的形式量化,每年评选一次。为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学校将个人荣誉的获得与班集体的整体表现相互联系,改变以往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先进个人按比例分配的平均主义做法,采取先进个人的评选比例与班级状况挂钩,例如优秀班级的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评选比例为20%和10%,达标办集体的比例为10%和4%,不达标办集体则取消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资格和优秀三好学生的评选资格,三好学生的评选比例调整为3%。这样就打破了传统评优大锅饭的做法,促使每一名学生把自己融进班集体,个人在班级争优创先,班级在学校争优创先。在2003年,就有工商管理学院会计专业01级2班和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01级1班两个班集体获得“北京市先进班集体”的荣誉称号。

学校党委班子表示,石油大学(北京)虽然在过去取得了不错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但在新世纪要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三个代表”思想指引下,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使之真正融入到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去,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石。学校党委还要求,石油大学的精神文明建设要突出特点,要与学校的优良传统、校园特色紧密相连,形成自己校园特有的文化氛围,为学校整体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石大人用精心培育的精神硕果为50年的历史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历史又向我们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全体石大人表示,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和开拓创新、立志图强的精神,继往开来,创造石油大学(北京)更加美好的明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