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七十年沧桑弦歌不辍

2003-09-2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朱庆特约通讯员 丁汉新 我有话说

10月,丹桂飘香的季节!在这金色的秋天,华东船舶工业学院迎来了建校70周年的庆典。70年的风风雨雨,华东船院历程辉煌,办学成就令人瞩目,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更催人奋进。站在70华诞的坐标点上,认真执著、豪情万丈的船院人认真总结成绩和经验,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升起远航的征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步伐向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多科性大学迈进。

岁月荏苒,物换景迁。沐浴着古老吴楚文化的辉煌,汲取江南沃土的营养,七十年栉风沐雨,如今的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已成为一所学科布局合理、专业通用性强、服务面宽、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办学规模日趋扩大,教育质量显著提高,竞争实力迅速增强,校园面貌日新月异。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肇始于1933年创办的上海市大公职业学校,1952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调整更名为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1953年扩展规模,组建了上海船舶工业学校。1970年3月迁址江苏省镇江市,次年2月更名为镇江船舶工业学校,1978年12月升格为镇江船舶学院,1993年6月更名为华东船舶工业学院。1999年4月由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划转江苏省人民政府管理。1999年10月江苏省江海贸易学校并入该校,200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调整建制与该校合并。2002年,船院更可谓是大事、喜事不断:获准组建民办二级学院——南徐学院,探索双轨办学体制的新路子;成为江苏省唯一一所承担为海军选拔和培养后备干部任务的高等院校;成为国家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与江苏省共建的两所高校之一;数字化、生态型、园林式西校区竣工启用。2003年4月,喜获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批准在华东船院的基础上筹建江苏科技大学的消息后,学院更是抓住机遇,积极做好各项筹建工作,尤其是学校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紧锣密鼓、井然有序地进行。

经历70年的风雨洗礼,几代人艰苦创业,船院的育人条件在不断完善,办学实力在不断提高,“一校三区”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今天的船院,校园风景宜人,古运河逶迤穿过,流水潺潺,树木葱茏。新校区倚山而建,临水而居,绿草如茵,花香流溢。硬件设施水平不断提升,学校现占地1704.8亩,校舍建筑面积达49.8万平方米,其中各类教学用房17.2万平方米。南校区建筑面积为25180平方米的教学实验图书综合大楼已拔地而起,11月底即将投入使用。总投资3亿多元的校园建设二期工程正如火如荼展开。至2003年9月,各类教学仪器设备固定资产达7563万元,图书馆中外图书文献收藏总量为138万册,文献光盘数据库9个。

70年来,这所有实力、有特色的高等院校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国家贡献了众多的人才和科研成果。令人瞩目的成就,来自于船院人对自己的使命有明确的认识、对怎样办学有深刻的感悟、对自身的发展充满紧迫感和忧患意识,来自于该校师生为了共同的理想,励精图治,开拓创新。

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1999年4月,当学校由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划转江苏省人民政府管理后,在向何处发展、如何加快发展的问题面前,全校上下迅速达成共识,确立了“立足江苏、面向全国、保持特色”的发展战略,实现了学校管理体制的平稳转变。

近年来,当高校教育面临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跨越发展时,船院人又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以过人的气魄、睿智的眼光,及时更新办学理念,明确发展重点,调整工作思路,坚持“以本科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兼顾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培养格局,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和民办教育的办学体制,坚持“船舶类及相关专业、蚕业研究及生物技术、海军后备军官的培养”这三大特色,扎扎实实地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并注重水平、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各项事业迈上了更高的平台。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