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校教学 不容忽视

2003-10-0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何源本报记者 练玉春 我有话说

九月九日,来自全国各高校的100位教师获得“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殊荣。获奖后,教师们齐聚北京京西宾馆,共话获奖后的感受。出人意料的是,戴上了“教学名师”桂冠的老师们,面对荣誉的耀眼光环,没有太多的兴奋;相反,三个多小时的座谈,却满是这些身为人师者对自我的勉励,对教育的企盼,对高校教学工作的忧思。

“我们只是代表”

“教学名师这个头衔有点大,有点重。”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顾沛老师的话给座谈会订下了基调。

本次评选规定:从1999年以来,教课满四百个学时的教师才有参评资格。因此,很多年长的老教授、名教授被挡在了评选面外;而名额的限制自然也不可能一次就囊括尽全国的好老师。所以,顾沛老师的话引来了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的张常群老师的同感:“评上这个奖,我并不是很激动,感到更多的是压力,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对大多数“名师奖”得主来说,“名师奖”带来了压力,也引发了动力。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的张少实老师认为,“名师奖”给高校的老师们一次认识提高的机会,将名师的标准转化为教师们努力提升的方向:“他们要热爱教育,热爱教学,甘坐冷板凳,不为外界干扰;他们要热爱学生,执着于教育事业,愿意倾注自己毕生的心血;他们要精心于教学,耐心地解决学生的每一个疑问;他们要对教学有更高的要求,善于教学创新,绝不墨守成规。”

“名师奖”的获得,是对于这些老师个人成绩的肯定,而获奖老师们的座谈却把荣誉放在一边,把教育放在首位。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应用数学系马知恩老师的话就颇为直率:“我们只是代表,代表更多的高校教师到这里提出我们对本科教育的建议,表达我们对于高校教学工作的期待。”

教学与科研,孰轻孰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学本应是高校工作的中心任务,而现在的许多高校却存在着“重视科研,轻视教学”的问题。这也就成为孜孜以教育为念的名师们讨论得最为激烈的话题。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的梁昌洪老师一句话引来如云的响应者。他说:“现在的一些高校是科研第一,研究生培养第二,本科教学排在最后!这与高校教育的目标存在不小的差距。”

“名师”们普遍认为:教学与科研本来相辅相成,现在高校的教师,特别是部分年轻教师,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教学和科研的地位已经严重失衡,这一现象令人堪忧。“教学与科研应该是互补的,为什么要弄得有你无我呢?”来自内蒙古大学理工学院数学系的曹之江老师认为:“搞不好科研的老师也不会弄好教学;相反,要教学好,教师的科研水平也不能低。现在高校将主要注意力放在了科研上,但高校的科研水平在某些方面却不升反降,轻视教学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老师们认为,轻视教学现象的出现和日益严重,原因来自:高校评奖时,科研论文都比教学论文有分量;在教授职称的评定中,科研论文被列为第一考察要务,而对于教学却很少具体要求;科研经费更是远远超过教学经费,相比之下,热心教学的老师在经济利益方面也无法与“科研型”抗衡。这些都成为目前高校教师相对轻视教学的原因所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方福前老师更一针见血地说:“根本原因还在于利益。”如今的高校教师,搞科研者,名利双收;搞教学者,除了在学生中知名,在外并不为人所知,课时费也少得可怜,是既没名也没利。不扭转这个现状,问题的解决很难见效。

呼吁从机制到制度的改革

科研与教学的矛盾并非积重难返,在谈到实现科教平衡时,名师们从机制改革到制度改革,提出了一套明晰的解决方案,以实行教学改革,建立教学新机制。

辽宁大学的林木西老师提出了这样的设想:一,建立课题评审机制。让教学研究像科研一样公开招标。二,建立教学评估机制。在以往的评估中,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教学研究周期长,成功与否难以预料,对教学研究进行量化评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三,建立教学的激励机制。在本科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往往生活清苦,工作繁重,应该采取有效的物质与非物质手段来激励他们。

人民大学的方福前老师认为,更应该在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制度:在职称评定中,强调教学所占的比重,重点考察教学质量,并细化考评标准,如教学课时应达到多少,学生不记名的评分应达到多少,这些都应作为硬性规定写入职称评定中,使教师们主动调整科研与教学的分配比例。同时,应该在制度上安排必要的物质利益的制约,在职称评定及其他一些评比中,将教学任务、教学质量作为必要条件。

关于职称的评定,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的马知恩老师还建议,应该根据教师的特长进行评定,有所侧重但不可偏废。教授在科研的同时一定要兼顾本科教学,科研与教学齐头并举;而对于只擅长科研,不会表达,无法教学的老师则给予研究员职称;至于那些擅长于教学但是科研能力差的老师,则享受高级讲师待遇。

青年教师要担起重任

这次入选高校“名师”的教师中,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37岁。50岁以上的教师76名,45岁到50岁的有15名,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只有9名。

人大的方福前老师说,现在的年轻教师多半把精力投入到了科研中,搞科研,成果显著,职称上得快,名利双收;而除了名利双收的科研外,一些年轻教师也把精力放在有利无名的社会工作中。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的蔡惟铮老师讲述了当地一个高校年轻教师的故事:这位老师常年在大庆兼职,一次教学评估,他因为连夜调试机器,只得在第二天早上花200多元钱打车赶到学校,当他大汗淋漓地到课堂时,却已迟到多时。部分年轻教师的教学状况使“名师”们无不表示出深深的忧虑。

蔡惟铮老师提出,规范高校年轻教师的教学,最重要的是加强年轻教师的师德教育,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本科教育更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年轻教师有甘于奉献,乐于清苦的精神。如果心有旁鹜,分身乏术,那与“教师”的称号是不相配的。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的刘庆昌老师今年40岁,他是参加座谈会的教师中最年轻的一位。面对老教师的尖锐批评,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老教师们说的问题并不能代表所有年轻教师的教学现状,事实上,还有很多年轻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传承着老教师的优良传统。现在的年轻教师压力很大,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是主力军,生活中他们又是家里的顶梁柱。现在的社会和以前不同,年轻教师的社会身份多元化,社会服务多一些也在所难免。但是如果仅仅为了挣钱而耽误了本职工作,是绝对不允许的”。刘老师说,这一次评奖,年轻教师比较少是因为名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年轻教师还需要长期的锻炼。但这也是个好事,这会激励更多的年轻教师努力走到“名师”的行列中。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