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上海大学向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迈进

自强不息,改革创新,走特色发展之路——
2003-10-13 来源:光明日报 继军 我有话说

上海大学校园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重点高校,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之一。

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大学形成了敢于面对挑战、善于抓住机遇的作风:1994年由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原上海大学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新上海大学后,学校抓住合并机遇,发挥综合优势,顺利通过了“211工程”立项审核,启动了新校区建设工程,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1998年以来,学校又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内涵发展。

组建不到十年,从原来分散在11个办学点的四所学校融合成一个学科门类齐全、综合优势明显、办学特色鲜明、充满生机活力的国内先进高校——上海大学实现了质的飞跃,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

上海大学要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学校以及怎样办成这样的学校?学校组建之初,校党委和校长钱伟长就思考着这个事关学校前途的问题。

作为我国知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钱伟长教授1983年担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1994年四校合并续任上海大学校长,至今已整整20个年头。他把自己对党的教育方针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科技、教育发展趋势及其规律的把握,把自己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切身感受上升到理论高度,并运用于办学实践,引导上海大学发扬“自强不息”精神,形成了“拆除四堵墙”、“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的办学理念。

拆除四堵墙:一是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强调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必须结合社会需要,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社会服务;二是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强调高校要成为“教学与科研两个中心”;三是拆除各学院和各专业之间的墙,强调学科交叉,文理渗透,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四是拆除教与学之间的墙,提倡教学相长,强调在教和学这对矛盾中,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学校坚持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提出我们首先要培养一个全面的人,一个爱国主义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具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未来的专门家;通过学校的教育,要求学生能掌握一种正确的方法,也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所学的课程、专业只是一种载体,学生通过这些载体来掌握这种方法。

超前创新的改革举措

上海大学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勇于创新,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体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学生工作体制、招生与就业工作等方面率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早在1993年,学校就全面推出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学生宿舍实行社区化管理;招生实行“德智体全面发展,多元测评,择优录取”;后来率先建立校内转系制度,统一推行第二学科、插班生、转院系、专升本等改革。此后出台的优秀学生到区、县、局挂职锻炼;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流动群体中党团组织建设等改革措施都站在全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

本科教学是高等学校的基础和主体,上海大学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始终把本科教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以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为核心的“三制”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形成了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分制实现了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程、选择课程和教师,修满学分随时毕业,促进了优秀教师优先授课,鼓励了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体现了文理渗透和适度竞争;按不同学科和所修学分收费和不及格课程重新选读,推行了免修和免考勤制度,做到了严格管理,因材施教。和学分制相互关联、互为配套的选课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构造自己的知识结构,“学择其好”。短学期制把一学年划分为三个理论教学学期(秋、冬、春学期)和一个实践学期(夏季学期),实现少课时多课程,增加了实践教学时间的比重,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1999年,上海大学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的要求,结合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实际,对全校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横向形成了理工类、经管类和人文类三大模块,纵向形成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三大层次的课程结构体系,并设置了15个学科基础课平台。1999年,各系在对本专业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相同专业的比较,以及对上海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贯彻通识教育的思想,构建了全校公共基础和院(系)学科基础两层平台课程,并对理论与应用力学等8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试点,增加了主干基础课和选修课比重,把全部专业课都调整为选修课。

“三制”的实施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容纳了多种教学模式以及专业相同而知识结构不完全相同的学生,更好地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上海大学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快建设步伐。

上海大学现有专职教师2010人,其中正高职337人(教授295人),副高职687人(副教授525人);拥有中科院院士4名、工程院院士3名、“长江计划”特聘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12名。还有52位学术造诣深的海外学者和84位国内知名人士担任学校的名誉教授、客座教授、顾问教授和兼职教授。

按照“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的要求,学校高立意地构建“两个中心、一支队伍”的建设目标,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质和量作了严格规定:教师除了教学之外,还要根据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趋势进行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通过科研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或科研教分为零者,不能兑现岗位津贴,不能聘任教师职务。并对不符合要求的教师,进行妥善分流。对于新进教师严格把关,教学水平和能力考评与科学研究学术水平鉴定同步进行,缺一不可。

为了从制度上解决教师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问题,从机制上解决部分教师压力不大、工作状态不佳的问题,上海大学实行本科教学工作量和教育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高标准地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职务聘任制。2001年,全校全面启动教师职务聘任改革,至2002年4月,首批聘任全部结束时,全校143名原有教授、副教授任职资格的教师未被聘任上岗,占原有正副高级任职资格总数的16.4%。通过实施教师职务聘任制度,一种良性和高效的用人制度初步建立,一种竞争激励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仅教授完成或超过规定教分的比例,就从2000年的62.6%提高到2003年的96.1%。

作为上海重要的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基地,上海大学近五年来年科研经费都在全国高校中排名前20位;2001年国际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的学术论文数均位于全国高校排名前30位。上海大学科技园积极孵化高新技术产业,并支持学校师生创办学科性公司,现有在孵企业198家,已毕业孵化企业25家,2002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

2000年,学校高起点地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其总体目标是:以学科发展和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核心,通过引进、选拔、培养等途径,用3-5年时间,使学校拥有20名左右国际、国内有影响的两院院士、杰出学者;100名重点学科的带头人;1000名中青年学术骨干,逐步建立一支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充满生机活力与创造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学校出台了众多富有实效的举措,加大师资培训经费投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2000年以来,学校投入师资培训经费867.7万元,选拔教师参加进修527人。引进和录用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务人员252人,投入人才引进经费2400万元。

强调素质的人才培养

上海大学是上海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已形成以本科教学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辅以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的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在校普通高校本科生24161人,硕士研究生2845人,工程硕士生220人,博士研究生426人,高职生4635人,成人高校学生9163人。

上海大学的本科教学量大面广,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社会声誉。学校强调:合格的本科生应该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其毕业之时,对已经成熟的经人总结的知识,可以无师自通,自己学会;合格的硕士毕业生,应该具备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博士毕业生应该具有了解学科前沿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总之,培养学生不仅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具有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教学改革为先导,学校通过创新学生管理思路、强化环境育人功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认同度。在近几年就业形势总体严峻的情况下,上海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5%以上,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学生工作系统总结出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全社会育人的德育教育理念,逐渐形成了“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骨干队伍——教职工队伍——学生家长——社会教育资源”为一体的德育教育资源系统。学校每年开展新生家访,举行家长座谈会,设立家校联系手册,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与配合,从20世纪90年代形成制度并坚持10载,行之有效。学校每年的入学教育、开学首日教育和毕业教育各有主题,形成特色,富有成效。2000届毕业生以“毕业思源,立业思进”为主题开展的活动,因其教育内涵深刻,教育形式新颖而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作为典型案例收录到《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百例》一书中。

在党团组织活动形式上,学校探索在课堂上建立党员核心小组,在社区设立党员红卡工作室,形成以团的活动体系与组织管理体系“适当分离、有机结合”的“中心团支部”模式等,有效加强了对学分制条件下开放型、流动性学生群体的教育与管理。

“六位一体”的学生社区管理理念和学生“三自”管理体系尤为引人注目。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日常管理、生活服务、文化建设、安全防范于一体的“六位一体”宿舍管理模式,和以学生为主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管理体系,形成了以学生自强为标志、自主为先导、自育为手段、自律为基石、自助为保障的学生管理新格局,不仅提高了学生在校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团队精神,更为他们参加工作后适应社会提供了经验。

学校还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在职称评定、岗位津贴、年度考核,评奖等环节实施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并形成了学生、院(系)、学校共同参与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①学生层面:学生每学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在校园网上评估,还通过学生助理、学生座谈会、“教学校院长信箱”等形式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②院(系)层面:院(系)教学委员会成员以课堂听课、组织教师与学生座谈会、教风和学风检查、试卷和毕业论文抽查等方式评价教学质量。学校建立了“院(系)学期教学情况报告制度”,对教师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教学建设、实践教学等情况定期做出分析与整改报告。③学校层面:教学质量考察与评估小组(专家考评组)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估;定期组织校内外专家对全校各院(系)进行了教学工作评估;校精神文明办和学工办组成专门督导组,负责校风、教风和学风的检查督导。

在“十五”发展规划中,上海大学确定了这样的目标:到2010年,完成从教学研究型向研究教学型大学的过渡,初步形成研究教学型大学的办学格局;再经过2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不懈努力,最终将上海大学建设成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上海大学正向着这个目标奋力迈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