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都师大在创新中转型

2003-10-1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蔡闯 我有话说

“目前全国有2亿多在校中小学生、1000多万在职中小学教师。引领这支队伍向更高水平发展,是伟大的事业,也是师范院校的责任。”首都师范大学校长许祥源说。

首都师大党委书记谢维和指出,在新的形势下,首都师大要“以特色和优势带动学校的转型,以开放带动学校的发展,以重点带动全局”。

转型,师范院校的突破口

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认为,目前师范院校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许祥源说,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需求,转型成为师范院校的必然选择。面对新的形势,首都师大没有削弱对基础教育的关注。经过多年探索,首都师大开设了全国第一个“性健康教育”辅修专业,创办了“科技教育与传播”辅修专业,在全国首批建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并积极承担了北京市改造“基础薄弱校”工作。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近教师,成为首都师大基础教育研究的基本特征。

首都师大副校长刘新成认为,现代大学不是职业训练所,师范大学应办成综合性的大学,要有综合的学术环境。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标准的新型人才观,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近年来,首都师大不断拓展教学领域,加强学科建设,强化为首都教育事业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全面服务的能力。目前首都师大的专业设置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原来以师范教育为主的10多个专业已发展到师范与非师范并重的40多个专业。许祥源说,首都发展需要现代化的基础教育体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促使首都师大要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进口与出口:供需两旺

招生与就业被称为学校的“进口”与“出口”,也是社会衡量学校的一把尺子。近年来,首都师大一直是在京招生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2003年,首都师大新生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2001年以来,首都师大在京招收的所有学生都高于重点线30分以上,外地考生超过北京市重点录取线80分以上。

首都师大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也站稳了市场。今年师范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2.69%。在北京市中小学,一大批学校负责人、骨干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出自首都师大。首都师大非师范毕业生也受到社会的青睐,在北京各级政府机关、大中企业中,活跃着数千名首都师大毕业生。

“供需两旺”源自首都师大与时俱进的办学思想和不断提高的培养质量。首钢集团人事处处长黄亿民说:“首都师大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人品好,综合能力强,我们愿意要这样的毕业生。”

为首都现代化服务

首都师大的转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由传统师范大学向新型综合性师范大学转变;由单一的本科教育向以本科教育为基础、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转变;由单纯为基础教育服务向为首都教育事业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全面服务转变。首都师大提出,用3个5年的时间,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水平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

为此,首都师大加大人才工程力度,完成师资队伍的更新与提高,力求在办学层次上得到大幅度提升。

“八五”以来,已有5名两院院士到首都师大工作。在近年首都师大引进的教师中,有特聘教授8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者1名,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名,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1名……优秀人才的引进,加速了学科重组,强化了学科优势,促进了强势学科优先发展,重点学科的发展又带动了全局的进步。首都师大党委书记谢维和将之形象地比喻为以“长高”带动“长胖”。

培养首都人,为首都现代化服务,是首都师大不断前进的动力。许祥源说,只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积极主动地适应首都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下大功夫、花大气力,首都师范大学就一定会是第一流的——这是一个信念,也是我们不懈奋斗的目标。(标题书法∶欧阳中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