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心随飞翔

2003-10-1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特派记者 王光荣 我有话说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上午9点。

一个将永远载入史册的时刻!

历史将在这里定格——中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正式实施。

这一刻,我们期待得太久太久;

这一刻,我们激动的心狂跳不停!

凌晨4点,记者驱车走进了中国北京航天城。这里是中国载人飞船的飞控中心,也是中国载人航天测控的神经中枢,担负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试验任务的指挥调度、信息交换、监控显示、分析计算和飞行控制等任务。

宽敞、明亮的现代化指控大厅里,最引人注目的是4块巨幅液晶大屏幕。上面显示着从我国西北大漠载人航天发射场传来的壮观画面:高大的发射塔架,拥抱着乳白色的巨型运载火箭,火箭上端承载着中国航天的新生代——“神舟”五号飞船。

大屏幕上还清晰地标示着不断变化的北京时间、任务时间和飞行时间,排成五个阵势的数百台终端机上不断地跳跃着各种飞行控制理论参数。指控大厅里传来的各测控站(船)宏亮、准确的报告声此起彼伏,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指挥控制台上,指挥决策者、工程技术专家正密切关注着发射前的各种状态。据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席政介绍,在今天的参试阵容中,绝大部分是近几年毕业的博士、硕士和学士,他们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

时间正一秒一秒地向前推移,我们的心也随之砰砰直跳……

8时59分,飞船发射进入一分钟读秒。指控大厅里的气氛非常紧张。

“10、9、8、7、6……”扬声器里传来最后的读秒声。

“点火!”

“起飞!”

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苍穹。

这一刻,我的心也随之飞翔!

这一刻,所有的语言是那样苍白!

喜悦与胜利的泪水夺眶而出!

就在飞船进入苍穹的瞬间,描绘出我国西北地区版图和火箭飞行理论曲线的大屏幕上随即闪现一个小小的红色亮点,标示着船箭实际飞行的曲线也在缓缓地向前延伸——

“发现目标!”

“跟踪正常!”

来自地面测控站和远望号测量船的测控数据开始源源不断地汇集到指挥控制中心。

记者从大屏幕显示的画面上看到:火箭正常起飞后,位于火箭顶部的逃逸塔和船箭进行了正常分离。

9时03分,整流罩正常分离。

此刻,位于指控大厅后侧的计算机终端机房内,科技人员正全神贯注地收集从各测控站发来的数据,紧张地进行飞船遥测数据和轨道数据处理,密切监视着船箭的飞行状态,适时对飞船注入控制指令。

发射后约10分钟,大厅里又清晰地传来了杨利伟的报告:“船箭正常分离!”

此时,担任这次飞行试验任务总调度申敬松果断地下达了帆板展开的口令。从“神舟”一号飞船首次飞行试验任务开始,今年才29岁的他已是第五次坐在这个关键岗位上。随即,遥控机房内年龄不足30岁的欧余军用鼠标迅速地点击了发令键,向飞船发出了入轨指令,这是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采用透明控制方式向“神舟”五号飞船发送的第一个极其关键的指令。从这里发出的指令,1秒钟就可以到达飞船。

稍顷,大厅里就传来航天员的报告声:“帆板已经展开!”

而与此同时,在计算机主机房内,科技人员正一个个目不转睛地监视、处理着计算机显示屏上一组组流动的数字,手指在飞速敲击着微机键盘计算着飞船实时轨道。船箭分离8分钟时,轨道专家组综合技术人员的计算结果,进行了轨道根数选优,得出了飞船入轨参数。

9时20分,“神舟”五号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顿时,指控大厅里掌声雷鸣。

9时25分,指控大厅的技术人员再次与航天员杨利伟进行了沟通:

“‘神舟’五号,我是北京,下面由医监医生与你通话。”

“‘神舟’五号明白!”

“‘神舟’五号,我是医监医生。地面观察你的状态很好,你自我感觉如何?”

“感觉良好,完毕!”

此时,指控大厅大屏幕蔚蓝色的背景上,相互交织而又排列有序的飞船飞行曲线,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优美画卷,真实而又形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技术人员的精心指挥和准确控制下,“神舟”五号飞船仿佛矫健的雄鹰,在太空中尽情地飞翔……

(号外图片除署名者外均为新华社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