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多出优秀精神产品 促进文化率先发展

2003-10-23 来源:光明日报 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 我有话说

优秀精神产品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区文化建设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出精品力作、创文化品牌,对江苏学习“三个代表”、实现“两个率先”、建设文化大省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实施精品带动战略,促进全省多出优秀精神产品,创江苏文化品牌,以更多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文化需求,2003年6月,江苏省委宣传部围绕江苏省优秀精神产品生产、大众对精神产品的需求及对策思路等,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创作生产的基本情况

“九五”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江苏省宣传文化部门以繁荣发展为中心,实施精品带动战略,优秀精神产品生产取得重大进展,综合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主要表现在:

第一,优秀精神产品综合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我省优秀精神产品不断涌现,呈现出多门类全面发展、普遍繁荣的可喜局面,优秀作品总量在全国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艺术节、文华奖、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鲁迅文学奖等国家级重要活动或重要奖项的评选中,我省都取得较好成绩。特别在综合性奖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的评选中,我省入选作品总数在全国保持领先,连续荣获优秀组织工作奖,第七、第八两届获奖总数均列全国首位。

第二,优秀精神产品优势强项凸显。我省文学、舞台艺术、书法美术、民乐、图书等门类成为优势强项,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居全国领先地位。

文学近5年来,我省正式出版的长篇小说200余部,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儿童文学、报告文学等4300余部,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翻译专著650余部,作品改编影视作品140余部(集)。先后有3人获鲁迅文学奖,3人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4人获5项国家图书奖,十多人次获中国作协五大期刊和《小说月报》设立的专项奖,多人多部作品获冯牧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一大批江苏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或戏剧,并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朱苏进编创的电视剧《康熙王朝》、《江山风雨情》,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均被改编为戏剧和电视剧,《我要做好孩子》正在被改编成电影。周梅森的《人间正道》、《中国制造》、《国家公诉》、《至高利益》、《绝对权力》,全部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苏童的《妻妾成群》被改编为电视剧和舞剧。被改编为电视剧的还有范小青的《百日阳光》、毕飞宇的《青衣》、赵本夫的《刀客与女人》、祁智的《芝麻开门》、庞瑞垠的《早年周恩来》、梁晴的《午茶时间》、张茂龙的《好人周光裕》、沈乔生的《股民日记》、姜滇的《带露水的蔷薇》等作品。

舞台艺术江苏以剧种多和优秀作品多而被称为戏剧大省。多年来坚持现代戏、新编历史剧和优秀传统剧目整理改编“三并举”方针,形成了江苏的鲜明特色: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创作占据主流地位;部分剧种如滑稽戏等在全国形成特色品牌;儿童剧创作有了新突破;新编历史剧和优秀传统剧目改编不断出新。近年来,我省在实现“文华大奖”零的突破之后,又创第九届连获2个“文华大奖”的最高纪录。另外共获得21个“新剧目奖/新剧目特别奖”(全国共298个)、8个“新节目奖”(全国共81个)。2002年,我省由4位“梅花奖”演员陈霖苍、黄孝慈、顾芗、张克勤分别主演的《骆驼祥子》、《一二三起步走》等剧目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是唯一有2台剧目入围的省(全国共30台)。

书法江苏书法艺术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根据《书法世界》杂志今年发布的近3年来中国书法综合实力排行榜,我省名列第一。在全国第一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中,我省作品独获金奖;在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大展中,我省得奖作品数名列全国第二;在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中,我省入选作品居全国各省市之首。

美术我省中国画在全国领先,尤以山水画、水印木刻版画和水彩水粉画见长,有“江苏三水”之称,近年来不断有力作产生,在全国各类赛事和展览中成绩突出。在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中,江苏参展作品与获奖作品数量均居全国前列。由亚明倡导、江苏画家发起并组织的大型山水画《三峡史诗》(60米长、2.2米高),气势恢弘,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画家喻继高为中南海创作的巨型工笔画,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堪称中国近代以来最大的工笔画。

图书出版江苏是出版大省,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有6家出版社11种图书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数量居全国第3位;有10家出版社22种图书获国家图书奖,12个出版社50种图书获中国图书奖。

民乐成为江苏优势门类,音乐创作位次前移。在共和国成立50周年优秀音乐作品评选中,我省16件作品获奖,位居第一;在2001年度中国“广播新歌”评选中,我省2首歌曲囊括一等奖;在2002年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我省获团体组第一名、专业组通俗唱法第一名。

第三,有重要影响的优秀精神产品和特色品牌增多。近年来,我省创作生产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俱佳的优秀作品,磨砺打造了一批在全国有特色、有影响的文化品牌。

一是典范之作、代表之作增多。如京剧《骆驼祥子》荣获第二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被专家誉为新时期以来中国京剧现代化的典范之作。滑稽戏《一二三起步走》获得所有戏剧类全国大奖,并首创文化部购买该剧本5年使用权,无偿提供县级剧团移植的先河。目前全国已有97个剧团移植该剧。舞剧《阿炳》、《干将莫邪》先后获得“文华大奖”、“文华新剧目奖”、“中国艺术节大奖”,并应邀参加上海第二届国际艺术节,受到省委、省政府记功表彰。毕飞宇的小说《哺乳期的女人》、艾煊的散文《烟水江南绿》、夏坚勇的散文《湮没的辉煌》获鲁迅文学奖;周梅森的长篇小说《中国制造》和《至高利益》分别入选建国50周年重点作品和建党80周年重点作品。电影《草房子》获第八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以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儿童片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1998年全国十佳故事影片等重要奖项,为儿童题材电影所罕见。电视剧《人间正道》获得全国电视“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篇电视连续剧奖和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电视剧《干部》被国家广电总局列为迎接党的十六大重点推荐剧目,在十六大期间被特别批准同时在七个上星台播出。电视专题片《苏园六纪》在全国第八届“五个一工程”评选中名列第一,并获2000年度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一等奖,成为“表现苏州园林的经典之作”。大型文献纪录片《风雨钟山路》、《瞿秋白》成为全国文献专题片代表作。理论专题片《血脉》被国家有关部门誉为对台对外文化交流的精品。评弹《永远的江南》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多种奖项,并入选建国以来500部经典作品,已被中国音乐学院列入该院硕士研究生的音乐教材。

二是高上座率、高收视率、高发行率的力作增多。如滑稽戏《一二三起步走》至今演出达3000多场次,苏州市滑稽剧团因此成为全国唯一两台戏演出超千场的剧团,受到文化部嘉奖,仅在北京就演出150场,被认为是外地剧团晋京演出史上绝无仅有的。锡剧《少年华罗庚》演出2000场次,木偶剧《琼花仙子》演出超过1000场次,淮剧《十品村官》演出超过500场次。2000年,省委宣传部对演出场次较多的优秀舞台剧予以奖励,共有19部作品分别获奖。电影《真情三人行》拷贝发行量已超过100部,放映场次近万场。电视连续剧《天娇》在中央电视台的播出收视率统计中,同期收视率列第一,年度收视率列第三;《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首播平均收视率为8%(AC尼尔森),在武汉、成都地区2002年度播出电视剧中,平均收视率分别名列第一、第二。图书《芝麻开门》发行已达11万多册,为长篇小说发行所罕见。《今天我是升旗手》受到广大中学生的喜爱,再版达6次之多。

三是有特色、有影响的文化品牌增多。近年来,全省宣传文化部门坚持抓特色、创品牌,取得明显成效。《扬子晚报》以党和人民满意为宗旨,围绕中心,贴近群众,服务读者,发行量居全国晚报之首。苏州滑稽剧团长期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市场,不断推出艺术水准高、市场号召力强的优秀作品,成为全国瞩目的“苏滑”现象。“百戏之祖”昆曲被列为联合国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我省抢抓先机,固定主办中国昆曲艺术节,建设昆曲博物馆,使昆曲成为我省特色文化品牌。期刊《译林》、《钟山》、《江海学刊》等,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具有重要地位。江苏文艺出版社编辑的“二十世纪作家文库”、“扬子鳄长篇小说文库”和“男生女生丛书”,在全国具有很高知名度。江苏少儿类作品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电影、电视剧、戏剧、文学均佳作频出,被国家有关部门称为儿童电影、少儿戏剧的创作基地。

第四,优秀精神产品创作生产人才队伍形成群体优势。多年来我省坚持以任务、项目带队伍,既打出了品牌,也锻炼培养了一支队伍。如戏剧领域,人才辈出,阵容强大。在中国戏剧最高奖项“梅花奖”的评选中,我省先后有张继青等29人/31次获奖,在全国名列第二。在文学界,江苏的知名作家群已形成了“一批骨干(一批年富力强、富有创造力影响力的作家、评论家和理论家)、两支队伍(专业和业余两支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队伍)、三个方阵(苏南、苏中、苏北三个自然片的作家组成的创作、评论和理论研究方阵)、四世同堂(老、中、青、少四个梯次的作家结构)”的喜人格局。在美术书法界,江苏人才资源厚实,名家荟萃。1998年以来,我省中国书协会员人数由248名激增至435名,增长速度居全国前位。国画方面,我省画院和专业人员数量均居全国首列。

第五,优秀精神产品生产组织工作创造了新经验。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省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科学有效,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精品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制度和措施。

一是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组织水平。自1991年中宣部组织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以来,我省坚持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初步形成了运转高效的优秀精神产品生产工作网络。省、市、县全面建立了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党政领导负总责、各精神产品生产职能部门具体实施的优秀精神产品生产工作领导体制。

二是加强选题规划,促进可持续发展。根据精神产品生产周期长、品种多的特点,全省各级宣传部门切实加强了对精神产品生产的规划论证和选题策划,做到实施一批、准备一批、酝酿一批,形成“手中抓一个,心中想几个”的滚动式发展局面。各地各部门普遍每年召开1-2次重点题材规划会议,确定选题和当年任务,研究制定保证措施。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内在动力。以改革为动力,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取得显著成效,有的在全国产生影响。1、创造灵活的院团运行机制。如苏州市文艺院团改革实行“一团一策”,充分激活院团创造活力,逐步形成市评弹团、市滑稽剧团、市歌舞团等三种院团运行方式。2、拓展开放的融资机制。如苏州滑稽剧团、苏州市歌舞团、无锡市歌舞团分别与江苏梦兰集团等共建,运作良好。苏昆剧院分别引入台资500万元、100万元,打造昆剧《长生殿》、《牡丹亭》。无锡市歌舞团新创剧目《红河谷》引进日资(约100万元人民币)合作排练。3、探索现代化的项目运作机制。积极探索试行股份制、制片人制等现代化运作方式,并取得良好成效。如无锡市以项目股份制形式成功运作了新版锡剧《珍珠塔》的创作和演出,收回成本并产生利润85万元,被称之为“珍珠塔现象”。苏州市以项目股份制形式推出滑稽戏《钱笃笤求雨》,以制片人制拍摄电影电视艺术片《苏州水》、《水磨昆曲》,收到很好成效。4、建立新型的扶持投入机制,无锡市率先对舞剧《阿炳》试行“拨”改“投”,该剧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全国大奖,演出50场就全部收回投资。

四是重基础建设,优化创作环境。全省上下在组织实施精品生产时,都十分重视基础工作。在打好人才基础方面,以任务带队伍,积极培养人才、大胆选用人才、广泛吸纳人才。在打好社会基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认真组织普及性、群众性的读书活动、文学艺术创作演出活动、广场社区文化活动、文化下乡活动,为优秀精神产品生产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在打好物质基础方面,重点在落实文化经济政策上下功夫,全省文化艺术基金和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不断发展壮大,许多市也建立了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扶持重点精神产品生产。

在调研中,我们也深深感到,与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相比,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相比,与文化大省建设的要求相比,我省精品生产也存在一些明显不足。主要原因是:

(一)观念滞后,眼界不高。对生产一流精品力作的思想还不够解放,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勇气;视野不够开阔,难以站在全国一流的制高点,高起点策划、大手笔制作、全方位运营,把精品意识贯穿在生产的每个环节。

(二)生产主体活力不足。受体制机制的瓶颈制约,生产主体活力不足、压力不大、动力不强。突出表现在:创作生产主体单一难以形成主体间的合理竞争和有效合作;现有国办生产主体还没有真正成为产权明晰、机制合理、独立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资源整合不够,省市、地区、部门分割,不少创作、人才资源难以优化配置。

(三)市场化程度不高。文化市场发育很不成熟,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模式依然制约着精品生产。生产单位单抓创作生产的多,研究市场、研究受众的少。市场意识薄弱,不能以市场的眼光、市场的机制来推进精神产品生产。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效能不够高。优秀精神产品生产的良性循环机制尚未形成。

(四)策划、营销意识不强。创作生产与策划营销之间脱节比较严重。策划、营销意识不强,力度不大,手段不新,特别是对一些重点作品的策划营销严重不足,导致一些有很好基础、有望在全国打响的作品被湮没。

二、大众的消费与需求

今年6月,我部与南京大学联合就当前精神产品的消费和需求进行了五城市(南京、苏州、扬州、盐城、徐州)的抽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了不同学历年龄、职业、收入的1000户市民。调查表明:

第一,大众对精神产品的消费呈“过渡期”特征。

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情况下,江苏市民已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并重的阶段。调查对象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对物质和精神产品“两者兼要”,并且有21.8%的人回答目前迫切需要的是“精神产品”,这一比例选高于“物质产品”的单选率(15.4%)。

进一步分析市民对精神产品的时间投入和经济投入可以发现,虽然精神产品市场潜力巨大,但市民对精神产品的实际投入却有非常明显的过渡期特征。表面上,有超过一半的市民每天大约花费两至三小时来欣赏和消费精神产品,但剖析这一精神产品内容可以看出,他们共同的指向是“电视”和“报刊”,前者的选择率高达70.9%,而五城市市民总体的选择率为33.4%;后者的选择率为47.6%,再统计他们的经济投入,每月的精神产品花费为101.2元,平均到每小时的花费为1.3元。具体说,有40.6%的市民“从不购买”期刊,36%的市民“从不购买“音像制品;而在1000位被调查对象中有687人一年中未看过一次电影,有805人一年中未进过一次剧场。

第二,大众对精神产品市场的满意度不高。

调查显示,五城市市民对目前精神产品市场“较满意”和“很满意”的占44.5%。市民对市场不满意的最主要因素仍然是产品本身,认为“精品太少”和“伪劣品较多”的占40.3%,认为“产品不能满足需求”的市民也占到17.3%。调查发现对精神产品市场不满意的焦点,多数仍集中在精品问题上。

第三,大众呼唤更多贴近生活、多样化的精神产品。

一是平民化需求。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愈加渴望通过欣赏精神产品来缓解紧张的情绪,渴望能够忠实地记录、有效地传达来自生活、生命本身的情愫,能够体现人文关怀。本次调查也证实了这点。虽然有45.1%的市民喜欢“雅俗共赏”的精神产品,但是仍有36.7%的市民偏好“通俗”,这一比例超过倾向“高雅”的一半多。

面对层次不一的受众,精神产品需要既有“阳春白雪”式的艺术高品位,又应吸收“下里巴人”式的通俗易懂。当然,平民化、生活化并不意味着媚俗,五城市市民也共同反对低俗的精神产品,特别是反对电视栏目中“娱乐节目泛滥”和图书市场中“低俗书籍太多”。精神产品在追求生活化的同时,不能让单纯的感性需求遮掩应有的文化理性。

二是多样化需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单一的精神产品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精神产品的消费主体——大众个体的差异性也因此显现无疑。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大众对精神产品的选择内容和消费的目的都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

首先表现在人们对精神产品选择的多样化。如影视市场,人们对电影风格的选择除了生活片之外,对艺术片、贺岁片、政论片、历史片、警匪片、战争片、动画片等也各有所爱。统计对电视栏目的选择可以发现,电视栏目除了新闻类电视一枝独秀外,影视剧和娱乐节目紧追其后,体育、科教、谈话、益智、艺术、社政等栏目几乎是半壁江山。舞台剧市场、图书市场、期刊市场等同样呈百花争艳的局面。

大众对精神产品需求的多样化还表现在大众消费目的的多样化。希望通过欣赏和消费精神产品而“获取知识”的市民选择率达到41.1%,“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作为市民享用精神产品的传统目的之一,仍然以30.3%的高选择率位居次席,“缓解紧张情绪”虽然选择率不高,但其异军突起成为现代人选择精神产品的风向标;其它如“消磨时间”、“陪伴家人”、“满足兴趣爱好”、“社交需要”、“强健体魄”、“培育子女”、“工作需要”等也是市民欣赏和消费精神产品的出发点。消费目的的多样性和差异化特征也是精神产品理应引起重视的要素。

三、总体思路与对策

当前,全省上下正在兴起贯彻“三个代表”,实现“两个率先”的热潮。多出精品力作,涌现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名人,形成有影响、有特色的江苏文化品牌,是文化率先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紧迫任务。针对我省精神产品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我们必须以改革为动力,不断创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出精品出人才。

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植根“两个率先”实践,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以改革为动力、项目为龙头、人才为基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勇攀高峰,多出精品力作,打造文化品牌,确保江苏优势文化艺术门类在全国领先,努力在受众面广的电视剧(片)等门类上取得新突破。

主要措施和对策:

(一)实施文化品牌和精品工程。

1.实施江苏文化艺术精品工程。创作并遴选出一批有前景、有潜力的优秀作品和项目,集中力量精心打磨,力争推出一批具有江苏特色和时代特征,深受群众喜爱并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促进文化艺术全面繁荣。现阶段主要推出6个系列:

(1)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创作一批高质量的优秀剧目,并精心打造具有国家一流水准的舞台艺术精品。

(2)影视艺术精品工程:创作并推出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影视剧(片)。

(3)文学精品工程:创作出更多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学作品。

(4)书法、美术精品工程:推出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精品。

(5)图书、报刊精品工程:出版一批精品图书、特色图书、品牌图书;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名牌报纸、期刊。

(6)多门类文化精品工程:鼓励各个艺术和学术门类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精品,包括理论研究创新成果,各文化艺术门类的单项和综合项目等。

2.打造江苏文化品牌。充分利用江苏优势文化资源,高起点策划、精心组织在全国领先或具有独创性的文化品牌活动,通过协调各方,整合资源,大手笔策划多种传媒、多种文学样式、多种特色文化活动、多元主体的合力联动,综合打造江苏文化品牌。近期可从打造文化品牌系列入手。

——文化名人系列。充分利用江苏文化名人如梅兰芳、林散之、傅抱石、刘天华等人文资源,加强宣传,扩大影响;精心策划江苏当代文化名人和优秀人才系列品牌项目。

——特色文化系列。如中国昆曲艺术节、江苏国际民间工艺艺术博览会、江苏国际民乐大赛等。

——文化旅游系列。推出一批黄金文化旅游线、一批名导游、文化旅游活动和名特文化产品。

——社会文化系列。从农民艺术节、社区艺术节、大学生艺术节、企业文化艺术节、“一地一品”特色文化活动中,选择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群众受益的文化活动,进行加工提升,使之成为品牌。

探索建立省精品生产基地。为促进综合性强、投入大、生产周期长的门类取得突破,先行启动三个重点生产基地:在省广电总台、省演艺集团、省出版集团分别建立影视舞台艺术、图书精品生产基地。为加强基地的创作生产能力,对基地提供一定的风险资金(包括贴息贷款),基地须在一定时间内,创作生产出一定数量的达到全国一流水准、产生重大影响的优秀作品。

(二)加强和改进领导与宏观调控方式。

建立健全责任制。建立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党委、政府主管部门组织指导,协调各方监管服务,精神产品生产单位具体实施,“一把手”负全责的优秀精神产品生产领导体制,并将多出优秀精神产品情况作为地区、部门及主要领导业绩、政绩考核内容。

加强科学规划和策划。遵循精神产品生产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深入研究受众、研究市场,以立足江苏、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高水准定位,进一步加强跨门类综合项目的创作生产规划和策划工作。

改进投入方式。实施重点精神产品项目投入制。省级政策资金着重投资具有原创性的精神产品或活动项目,突出资助体现民族特色和一流水准的优秀作品和品牌活动。将启动过程投入与成果奖励相结合,奖励性投入与风险性投入相结合,单纯作品资助投入与启动要素市场投入相结合,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

探索“采购订货”制。党委政府主导的重大品牌文化活动、重点项目等,可以采取“采购订货”的办法进行,面向全社会公开招标,调动和集聚社会优势资源进行创作生产。

改革审批制度。进一步规范审批程序,放宽限制条件,规范审批行为。属于国家、省级鼓励和允许的民间文化投资项目,除国家规定外,一般不再审批,实行登记备案制度。

改进评奖办法。从有利于生产主体和优秀作品“两个面向”出发,把群众和市场的评价作为重要标准。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人民群众评价作品的科学机制、方法和途径,逐步建立和完善优秀作品评奖办法。

搭建一流的展示平台。以多元投资的方式,加快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现代气息、高品位的文化设施,为优秀精神产品搭建一流的展示平台。同时以此吸引国内外一流的作品和制作人、经纪人等,来此展演、洽谈项目,推动规模生产和营销。

完善文化法规体系和经济政策。依据国家有关文化法律法规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关规则,制定和完善加强宏观管理、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为精神产品生产创造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鼓励对文化企业和优秀精神产品生产以低息贷款或贴息贷款的办法予以支持;鼓励和吸引民营资本、社会资本、海外资本对优秀精神产品生产的投入和捐赠,按照有关规定,落实优惠政策、简化相关手续。

(三)大力培育生产主体和文化市场体系。

加快精神产品生产单位体制机制创新步伐。(1)广电的文化娱乐节(栏)目、广播影视剧(片)等,探索制播分离的发展道路,并创造条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成为真正的生产和市场主体。(2)文艺创作演出单位在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的前提下,转变运行机制,主动进入市场、占领市场。(3)出版物发行、放映、演出公司等,积极借鉴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其真正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新型市场主体。(4)鼓励精神产品生产单位在职人员带职创办文化企业,自行面向市场组织或参加创作生产。

培育跨地区、跨行业发展的新主体。建立和发展富有创新能力、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竞争能力强的创作生产实体,鼓励其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发展,创造新优势,形成新主体。

促进多种所有制生产主体共同发展。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依照法规政策,放宽民间、社会资本准入。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领域,都允许民营经济进入。股份制和民营创作生产和经营实体与国有单位一样具有重大项目、重大制作任务的竞标资格,在重大评奖中纳入评奖推荐范围。

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体系。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打破行业垄断和条块分割,实行依法管理,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国内统一市场流动。进一步完善文化经纪人制度。强化行业自律机制,规范文化经营行为,使文化中介机构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和联结文化生产、服务与消费的中间环节,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

大力发展文化产品市场。完善营销网络,以各级各类文化公司为骨干,以各类创作生产机构为基础,充分发挥文化经纪人的中介作用,开发、培养和活跃江苏文化产品市场,积极开发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

建立文化资源市场。充分利用和开发现有文化资源,组织文化服务经营公司,尽快发展文化要素市场。

建立文化资本市场。在重视政府投入的前提下,以文化优势资源、精品项目等为载体,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以文化单位现有资产为依托,通过多种资本经营方式,最大限度地盘活资产;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金融信贷支持文化产业机制;广泛招商引资,发展多元合资合作的文化产业。

建立文化人才市场。建立区域性艺术人才市场体系。推行人事代理制,制定人才流动和转让的有关规定,确定不同的转让金和租金,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加强对人才的宣传,提高艺术人才的社会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四)营造和优化创新创优环境。

优化创作创业环境。尊重文化艺术规律,发扬艺术学术民主,充分调动文化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支持作家、艺术家、理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实际。

建立鼓励创新创优机制。设立省精品重大创新创优奖,对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两个效益俱佳的精品力作给予重奖。除获奖作者给予物质奖励,积极为其采取提供学习深造机会、召开个人作品专题研讨会、举办个人专场演出等激励措施,同时在职称评聘、工作考核等方面,打破学历、资历界限,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鼓励创业的氛围。各文化艺术门类中凡获国家级重要奖项的,除国家颁发的奖金外,相对应的部门应给予不低于国家标准的奖励。省外单位、个人创作的作品,在我省首次发表、投产,获得国家重大奖项的,享受以上同等待遇,以引导各类文化人才在我省精品创作生产中建功立业。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实践艺术、学术、技术要素和管理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办法,对取得重大成果、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实行一次性奖励、成果入股等多种激励方式。用好省文化人才高地建设方面的政策,培养拔尖人才,改善拔尖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加快培养和集聚高素质文化人才。坚持以项目带队伍。注重对有创作、创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高度重视推出文化新人。创造机会,创新机制,让优秀的年轻人脱颖而出。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博采各方之精华、接纳各地之精英的胸怀和气概,以重大文艺作品、重要生产基地为载体,积极吸引、聚集国内外艺术大师、优秀文化艺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提升我省精神产品创作生产的质量和水平。

2003年10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