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兴村富民带头人

2003-10-2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温源 我有话说

10年前,李云南放弃成为公务员的机会,经营起了一家水泥厂,资产逾千万元;4年前,他本着让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的愿望,又返回家乡——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石柱乡马咀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短短几年时间里,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建设成了文明富裕的小康村。他用兴村富民的实际行动,让乡亲们感到“三个代表”就在身边。

善谋富民之策

马咀是个农业村,乡亲们穷,穷在全村1000多亩耕地就分了253块,都是坡坡地绺绺田,下雨跑水肥,天旱大减产。李云南决定从改变传统农业耕作条件入手,实施“坡地改梯田”,发展设施农业。在李云南的带动下,全村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把253块绺绺田整修成了96块1530亩的高标准梯田。同时他们又想方设法争取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修建了两座300立方米的蓄水池,安装出水桩122个,埋设输水管道5.5公里,配套了喷灌机具,全部实现了节水灌溉,改写了全村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历史。2002年,马咀村夏粮家家户户大丰收,558亩麦田总产22万多公斤,比建梯田之前提高了一倍多。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建设山川秀美工程。李云南请来专家将全村所有的坡耕地、沟边地、低产田统一规划,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按照技术要求栽植生态经济林。从1999年秋季至2003年春季共栽植生态经济林2450亩,全村退耕还林900多亩。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马咀的畜牧养殖业有了长足发展。2002年全村养牛、养羊、养猪收入48万元。马咀被区上评为产业结构调整先进村。

让群众得到实惠

2000年4月,李云南的水泥厂新生产线试产了。但他首先盘算的是如何让土里刨食的乡亲们能接受现代工业熏陶,打工学技术挣钱。就这样,定额百十人的企业有一半多都是马咀的村民,村里三轮、四轮车为厂里拉料一年就挣回工资40多万元。

马咀地处黄土沟壑区,村民大都七零八落地住在沟畔上的窑洞里,许多人家还是人畜共居一室,夏天蚊蝇成群,冬天烟熏火燎。看到这些,李云南就琢磨着让乡亲们住上新居,而且要一步到位。2000年春,总投资264万元的首批60座移民搬迁的二层“小洋楼”动工了。为了顺利建房,李云南用水泥厂出的水泥熟料为村里换回水泥;得知钢材要涨价,他又挤出厂里资金从西安连夜买回4车钢材,节省了5万多元。为建房李云南先后垫了140多万元。如今,首批60户乡亲和60门电话已一同入住小区。住进新房的李金成老人激动地说:“住上这宽敞明亮的房子,这是几辈子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啊。”

治穷先治愚,村民的生产生活硬件改善了,提高人的素质成了李云南的心病。为了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李云南和村干部多方筹资60多万元,在移民搬迁小区新建了占地近7亩的村小学;又为学校聘请配备了清一色的师范毕业生。办学条件改善了,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2002年统考,村小学6年级成绩在全区166所乡村小学中名列榜首。

几年来,李云南的水泥厂一直在原地踏步,而全村的工农业总产值却从1999年的48.3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13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00多元增加到2006元,马咀成了小康村;几年来,李云南住在城里的单元房,却给村里人盖了150平方米的“小洋楼”;当支书几年没领过村里一分钱,却前前后后为村里垫资188万多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