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投资中国 机会大于风险

2003-10-2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 我有话说

由德国《经济周刊》和中国《经济日报》等机构共同主办的德中经济会议24日在柏林结束,300多名德中企业家在会上就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投资环境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已落户中国的德国大中企业代表在会上介绍了他们在中国创业的经验和教训。

德国工业协会主席罗戈夫斯基谈到,联合国贸发组织的全球投资动态表明,去年亚洲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量有所下降,但进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却高达5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3%。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一是中国制定了正确的经济长期战略;二是不断增长的财富创造了一大批消费者;三是中国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与世界各国形成了紧密的伙伴关系。西门子、大众汽车和巴斯夫的代表在发言中一致认为,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时候,欧洲、美国和日本的企业要想保持竞争能力,除了向中国发展,没有更好的选择。德国商会中国代表处对驻华德国企业的一份调查显示,大多数在华投资的德国企业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投资环境大为改善表示满意。他们的结论是,中国加入世贸后,投资环境有了更多的法律保障,这使中国市场更有吸引力。

在谈到德国企业投资中国的优势时,西门子公司代表说,西门子最初在中国只搞进出口贸易,后来开始在中国本地进行生产。这样一方面接近了客户,更重要的是因为中国不仅生产成本低,而且拥有高科技人才,这就使西门子产品能够具有很高的市场竞争力。一位在中国搞投资咨询的德国公司代表证实了上述说法。他认为,中国劳动力相对便宜,因此劳动生产成本较低,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只能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现在中国的就业市场每年有300万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在流动,这说明西方企业可以在中国找到高素质员工。德国化工业代表、巴斯夫公司董事会成员克莱迈耶不无感慨地说,中国人是如此好学,而且努力成为最优秀的人才。将德国与中国比较,就可看出我们的差距。西门子公司代表甚至透露,该公司正在考虑将他们的研究发展中心搬到中国,因为那里的高科技人才成本远远低于德国同行。一名德国工程师每年只工作1500到1600小时,其年薪是一名中国同行的好几倍,而中国同事每年的工作时间是2600到2800小时。

诚然,在中国投资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中国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假冒商品泛滥、产品专利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侵权行为屡见不鲜等。德国外交政策学会研究所所长桑特施耐德教授提醒人们,在德国持续了多年的“中国热”后,应冷静思考中国社会面临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是投资中国的潜在风险。但多数德国企业家认为,在中国投资机会大于风险。一位在中国投资医药行业的德国老板对记者说,抱怨归抱怨,撤出中国打道回府的,还没见到几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