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2003-10-28 来源:光明日报 黄宗贵 肖明星 我有话说

学科是高等学校的基础,是高校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标志,集中体现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中心任务。高等学校的学科水平和学科结构直接影响并决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水平、质量、层次。进入21世纪,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的中国高等教育,其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也面临着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根本和核心,这一点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作为直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民族大学,在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随机性水平评估中荣获优秀的中南民族大学,原名为中南民族学院,于2002年更名至今,经过50多年的发展,现面向中南、华东、西南、西北等地24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32个民族的全日制各类在校生14000余人。中南民大之所以能在我国民族高等教育领域一支独秀,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并为推动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显赫成就,很大程度上直接得益于学校长期以来对于学科建设的自觉重视。而进入新的世纪,中南民族大学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仍能不断保持着强劲的势头则更得益于学校近年来对学科建设的前瞻性认识以及在学科建设方面所做出的一个又一个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发展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带动整体学科建设

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综合性民族大学,长期以来坚持教育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坚持以提高培养质量为中心、教学科研并重的指导思想。目前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8个,其中国家民委重点学科5个,分别是民族学、有机化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法学理论和生物医学工程,湖北省重点学科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和文艺学等3个;学校有突出科研的民族特色学科,如设有民族、民族高等教育、女书、民族文化、土家族、应用化学、等离子体、生物医学工程等10余个研究所(中心),确立了在全国民族研究领域的中心地位。

学校充分重视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学校党委提出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意识到重点学科在学科建设中具有示范性和带动性作用,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有利于办出学校的特色,有利于带动其他学科专业的建设及发展和学校的整体水平的提高,着力建设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近5年来,学校投入了数千万元建设为重点学科配套的实验室,建设了18个实验室,其中有5个是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挂牌合格的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是2001年获国家民委批准的重点学科,涉及生命科学的广泛领域,该学科点是国内主要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的教学科研基地,以系统研究大脑的功能信息提取、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现代工程手段为其学科重心。历年来,学校在人才引进、经费支持、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倾斜,确保了该学科的发展。目前该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一批学术水平较高的教授和博士,学科带头人是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会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湖北省分会理事,有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认知)实验室(投资1000万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民委 重点科研项目基金的资助下,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在诱发大脑磁场的研究、动态脑电系统的研制、离子通道的建模等方面,取得了国内领先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充分重视、加强重点学科、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建设的同时,学校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高等教育规律,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并以专业调整、改造和重组为契机,调整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构建新的专业平台,增强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研究生培养的水平,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的力度。在专业建设上,紧紧围绕有利于“两个面向”、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突出重点学科群,根据社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适应科技革命的挑战、充分考虑教育资源、充分考虑一次就业率等原则,提出了“以专业改造为突破口,深化教学改革”的办学思路,并提出要建设较为齐全的学科门类,较为宽的专业覆盖面,较为鲜明的学科特色,较为良好的品牌效应的目标。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校只有6个长线本科专业,在近10多年的发展中,学校在积极争取学科门类增加的同时,根据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变化、学校的教育资源和社会的需要,在原有学科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平均每年增设5个新专业。到目前为止,学校已有41个本科专业,专科专业10个,硕士专业26个,覆盖了文、理、法、工、管理、经济、历史等7个学科门类。

二、开放式对外交流,促进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与开放的不断深入,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切实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更好地为我国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学校加快了对外交流、开放办学的步伐,积极借助社会力量办学。目前,学校已与美国的威斯康星Plattevele州立大学、芮布拉斯加大学、惠特曼学院,澳大利亚南澳大学、昆士兰大学,加拿大的圣·弗朗西斯·查维尔大学、里贾纳大学、萨斯喀彻温印地安联邦学院,德国路德维希堡公共管理大学,日本的东京学艺大学,韩国的全北大学等2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如与美国的威斯康星Plattevele州立大学合作在中国境内进行英语教育硕士学位培养项目,与韩国全北大学建立有研究生培养交流项目。学校每年都选派一些骨干教师出国讲学、进修、考察访问、参加学术会议或国内外的重要学术活动,并聘请大批外国专家来校执教,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同时,每年也选派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国外访问、交流学习。

同时学校也积极与国内高校进行合作办学,如挂靠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联合招收民族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与湖北民族学院、嘉应大学合作培养民族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三、整合校内资源,优化学科结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南民大连续几年对学科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调整,使学科结构在拓展领域、跟踪前沿、形成特色、发展高技术方面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经过5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实现了由单一本科教学向以本科教育为主,包括多层次办学类型的转变,形成了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预科生的人才培养体系。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是由原历史系、民族学系、民族研究所、博物馆合并而成的集院、所、馆为一体的教学科研单位。现设有专门史、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三个硕士点,共辖10个研究方向。其中民族学是1989年国家民委确定的重点学科,是由一大批新老学人组建起来的,既有老一辈的民族学、社会学专家吴泽霖等,又有一大批在民族学科领域内卓有建树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原来只有民族史等为数不多的几个研究方向,参与科研人员也只局限于历史文化学院,经过整合,形成了具有较大规模的民族群。在人才培养上,目前既有本科生,也有硕士生,还与云南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在机构上有民族研究所、民族高等教育研究所、女书研究中心、民族学博物馆等与之相配套,从各个方面保证了该学科的做大做强;研究方向主要有民族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涉及了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经济、民族法制等,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民族学已成为中南民族大学的一个品牌学科,在学术界已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最近,民族学正积极申请博士点 授予权,以期以申博为契机带动新一轮的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是民族学群下的一个重点学科,是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该学科不仅适应了湖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适应了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我国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人才。目前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已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包括边境贸易、民族经济管理、民族企业管理和民族经济发展,这几个研究发现均处于省内领先地位,有些在国内也有一席之地。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该学科师资力量较强,科研成就卓著,教学条件优良,有先进的微机实验室、商品实验室、电工实验室等,有数万册的图书资料与之相配套,能为高水平教学、科研提供有利条件。

在积极整合学科专业的同时,学校重点建设图书馆,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师生教学、科研的文献资料基地和信息发布中心,有力地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51年,1980年重新建馆,当时馆舍面积只有7091平方米。随着学校的发展,于2002年扩建的新馆2万多平方米,馆舍总面积达到28755平方米,设有电子阅览室、声像阅览室、工具书阅览室、报刊阅览室、古籍文献阅览室、专业图书阅览室、民族文献阅览室等28个阅览室。目前该馆已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的图书馆藏体系。全校馆藏文献总量125多万册,文献内容包括文史哲、数理化、经济、法律、教育、管理、外语、电子工程、计算技术、生物医学等学科,其中少数民族文献是该馆的特色馆藏,约有10多万册。学校从1997年开始加强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投资30多万元建成了局域网,自动化管理采用了先进的ILASII系统,开通了图书、期刊采访、图书编目、典藏、流通借阅及读者公开查询等子系统。此后相继建立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镜像站点和包括30万册电子图书的数字图书馆,安装了中国资讯数据库、Springer LINK科学文献库等各种中外电子信息资源。目前,学校正在站点加强图书文献的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 扩充图书馆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的内容,并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购置各学科门类所必需的中外文专业数据库、光盘数据库,力建中南地区最大的民族文献中心。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促进了学科建设的发展。

通过不断整合校内资源,目前学校有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文学院、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教学单位,41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商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学科门类。

四、以人为本,构建学术梯队,学科建设蓬勃发展

强劲的学科发展势头离不开一批知名专家教授的指导,要使学校的学科建设上台阶,人才是关键。中南民大一直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切实做好提高和引进教师的工作。认识到要完成培养人才的中心任务,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素质教育,要建设高水平的学科群,创造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要提升学校的地位,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师资队伍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多年来,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由学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亲自在抓,制订出许多吸引人才的政策。

目前学校提出了建设学科带头人、重点骨干教师(科层负责人)、优秀青年教师三个层次的学术梯队。积极引进人才,根据加强基础学科,重点发展应用学科,有针对性地发展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实行政策倾斜,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中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近5年来,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通过滚动发展、竞争上岗的方式引进、精选了近20多名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者,同时引进近80名博士。学校在“十五”规划中,提出至2005年,在职教师学历为博士的要达到100名。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415人,其中专职教师721人。有教授103人,副教授305人。有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4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05人。教师年龄结构合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学科研骨干。

学校还采取强有力的校内特殊津贴等分配制度改革措施,制订吸引人才政策,稳定现有人才、投入足够经费培养和造就一批学术新秀。如制订修改了《中南民族大学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等,确保了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中青年学者等人才资源的引进和稳定。如对博士学位获得者提供三室一厅住房,安家费及购房补贴2—5万元,科研启动费2—10万元,解决配偶的工作等。正是由于有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学校不仅吸引了大批的校外人才加盟,还吸引了在职教职员工的继续学习、深造。今年,学校就有37人考上了博士研究生。虽然在人才引进方面有很好的保障措施,但学校对人才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中南民大副校长雷振扬教授介绍说,学校每两年组织一些专家、学者对学科带头人、重点骨干教师进行考核,只有考核合格才能继续享受相关待遇,考核不合格就得从梯队中退出,直至条件符合才能重新进梯队,享受相关待遇。

中南民大科研处处长孙奉娄介绍说,高级人才的引进,确确实实带来了实质性效果,学校整体科研水平、学术地位有了提高。但他同时表示,学校引进高级人才,重点不在于“引才”,而在于“引智”。因为不管是科研水平还是学术地位,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高质量人才。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今年从中国科学院引进了两名专家,他们不仅带来科研项目,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学术研究方法;学校引进的不仅是人才,更重要是智力,是他们的敬业精神。两名中科院专家的引进,带动了一大批教师,对学校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正是由于有了积极的政策支持和严格的制度保证,学校近几年的科研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教学质量也在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