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传播20世纪中国绘画的文化价值

中法互办文化年
2003-10-29 来源:光明日报 范迪安 我有话说

中国社会在20世纪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巨大的发展,与之对应的中国绘画也经历了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历史性转变,与传统美术相比,它前所未有地记录了百年中国社会各个时期的现实景观。从世纪初中华民族遭受的内忧外患,到世纪中叶的民族解放战争,从20世纪50年代新时代的建设,到改革开放后的复兴,都是绘画表现的重要主题与素材。在跨越百年的绘画潮流中,中国绘画形成了自身的艺术观念和价值取向,“现实主义”不仅作为一种方法,更作为一种精神指向,成为中国绘画的思想主流。与西方20世纪绘画主要以艺术形式探索为特征的“现代主义”相比,百年中国绘画所呈现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成为中国现代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20世纪中国绘画是在吸收外来艺术、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世纪初开始,几代中国艺术家前往欧洲和其他国家留学求艺,带回的不仅是新的艺术品种和表现技法,而且是认识外部世界新的观念与把握外部世界新的视觉方式。欧洲艺术传统中所具有的科学理性精神和造型经验,经过中国画家的理解和掌握,成为新的创造语言,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中好的经验也为中国画家所借鉴,促进了艺术观念的更新,但是,20世纪中国画绘画最显著的特征是在理解异国异质文化的基础上,实现自身文化遗产的再生,探索中西两大绘画体系在文化性质上内在的交流。随着文化视野的开阔,中国画家不断地返回自身的绘画传统之中,重新认识和发现传统,把传统作为个人风格创造的新的资源,实现了传统的现代转换。中国画家面向世界的眼光和深入传统的视角,使“中西融合”这一历史命题成为共性的文化取向,特别在20世纪最后20年的改革开放条件下,中国绘画表现出广泛吸收外来艺术、在各种样式上推陈出新的探索锋芒,实现了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现代走向当代,也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理想。

长期以来,西方艺术界和社会公众对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进程的了解十分不足,或者将它简单视为在西方艺术影响下的产物,认为它缺乏像西方现代主义艺术那样的文化价值,或者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将它笼统地视为为政治服务的艺术。在许多冠以“20世纪艺术史”的著述中,中国百年的绘画是失却的章节。可以说,“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冷战思维的潜在影响造成了西方艺术界乃至普通公众对于20世纪中国美术的盲点与偏见。

中国和法国互办文化年给全面传播中国艺术带来了契机。由中法双方联合主办的《东方既白——20世纪中国绘画展》,作为中法文化年的开幕重要活动之一,于2003年10月6日在法国巴黎金门宫举行。此次展览是中国20世纪绘画成就在欧洲大陆的第一次全面展示,所选画家既包括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20世纪前半叶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也有董希文、罗工柳、吴作人、王式廓、靳尚谊、詹建俊等20世纪中期以来扎根中国本土、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艺术家,还有罗中立、袁运生、陈丹青、张立辰、贾又福以及更近一些的刘小东、张晓刚、许江、田黎明、王天德等对现当代艺术形态和观念的发展进行探索的画家,共计80多人,110件作品,均为百年来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原创精品。

这个汇集了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多家博物馆藏品和个人收藏的大型展览突出了一个鲜明的学术主题,那就是20世纪中国艺术自身的现代性。整个展览分为“启蒙与救亡”、“传统与变革”、“革命与建设”、“现实与表现”四个部分,将时间顺序与不同学术命题结合起来,浓缩地呈现出百年中国绘画与现实的关系、从引进到转换的中西艺术关系和改革开放以来艺术观念与艺术语言的变化。展览打破了传统的以画种和材料划分的排列方式,以作品的文化内涵为区分,将中国画、油画、版画、素描、漫画等绘画类型混合排列为有机的“组团”,每一个“组团”由若干重要的代表性作品作为中心,其中徐悲鸿的大幅中国画《愚公移山》、董希文的油画原作《开国大典》以及林风眠、齐白石、潘天寿等人的代表作,都是第一次送出国门,在展览中成为压轴作品。展览开幕之后,引起了法国艺术文化界人士的普遍好评,观众惊讶于展览在视觉上的分量,也体会到20世纪中国绘画独特的文化价值,看到经历了20世纪的百年发展和中西艺术的交相融会,在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文明大国,已经产生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富于现代性的艺术。这种现代性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现代性,它不同于西方现代艺术的现代性,也不同于其他国家20世纪艺术的现代性。在今日“全球化”的条件下,这样具有自身学术主旨的展览走向国际,为人们认识和理解20世纪整个世界艺术多元发展的特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