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此心态要不得

2003-11-0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方祥生 我有话说

上周末,中国航天英雄杨利伟应邀赴香港与当地民众见面、联欢。正当全球炎黄子孙为“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的成功而奔走欢呼之时,国际上也出现了一种对中国航天事业评头论足,妄加猜测的现象。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种怪论:

一是极尽诋毁之能事,将中国的航天事业说得分文不值。他们说,“神舟”五号是在复制几十年前苏联的“联盟”号飞船,连杨利伟的宇航服都是“苏联式”的。《中国太空计划》一书的作者布雷恩·哈维认为,“这主要是为了提升国家威望,科研所占的成份小”。英国出版的《简氏航天指南》甚至提出,从科学角度看,载人航天飞行几乎没有取得什么成果。

二是捕风捉影,对中国的航天事业妄加推测。因为航天员杨利伟是军人,就断定中国的太空计划“不是为了气象预报、科学探索和商业通讯,而是为了同美国开战作准备”。他们认为,中国很快就会从载人航天飞行转向建立空间站。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甚至指出,美国可能面临“太空珍珠港”袭击的威胁。美国防部前情报特别助理里奇·哈弗也预言,太空战将在未来20年内爆发。

三是借题发挥,向中国发难。英国《经济学家》周刊的文章认为,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的确发出了一个令人尴尬的信号,那就是不应该每年再向中国提供援助”,因为中国选择将资金用在太空旅行上。日本也有一些人借机质疑政府,为什么在载人航天飞行方面落后于中国的日本,要向中国提供经济援助。

国际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热衷于对别国的事情“横挑鼻子竖挑眼”,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更是看什么都不顺眼。记得前几年,中国政府从保护本国公民考虑,对护照管理较严。他们指责中国“侵犯人权”。随着中国人收入增加,政府现在放宽了对公民出境的管理。但那些当时批评中国“侵犯人权”的国家,现在却抬高了中国公民的入境“门槛”。他们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指指点点,同样是站不住脚的。欧洲航天局战略负责人让—波尔·蓬斯莱认为,这是一次“具有重大全球意义的事件”。载人航天需要技术、科学和工业能力的综合运用达到相当水平才行。况且很多关键性技术,美国一直不肯向中国出口。他认为,所有航天计划都与军事有关,但中国想在商业卫星发射市场获得承认,并占一席之地的愿望显而易见。

俄罗斯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帕维尔·卡缅诺夫认为,中国进入太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军工企业的转产。事实上,就在载人航天成功后不久,中国同欧盟签署了参加伽利略计划的协议,中国同巴西等有关国家加强航天合作的接触也在进行。

关于对华援助问题,德国高级外交官哈斯表示,对华援助不是施舍。全球对华援助总额不足中国GDP的0.5%,不可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发展援助只是做一些个案,展示解决问题的其他思路和方法,但解决问题还得靠中国人自己。发展援助是一种“双赢”,因为援助本身就是一种增进了解、相互学习、建立互信的过程。

一个人无知不要紧,只要善于学习,就能变无知为有知。但如果不思进取,死守某些陈腐观念,戴着有色眼镜观察、点评世界,就不可取了。但愿这些人能摘下眼镜,正确对待早已是五彩缤纷的世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