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住宅产业现代化有多远

经济话题
2003-11-0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蕾 我有话说

“四低两高”的通病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定历史时期,适用、舒适、经济成为住宅建设的新特征,而体现人文关怀、绿色环保和科技创新则成为住宅建设的新主题。近年来,虽然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法规和导则对提高住宅的功能质量和舒适度进行规范指导,但总体来看,我国住宅产业仍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期,产业自我完善和创新条件尚未建立起来。

谈到目前我国住宅建设存在的问题,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将其归纳为“四低两高”。

所谓“四低”,是指工业化水平低,建筑材料、部品尚未形成系列化、规模化的配套生产体系;成套技术集成度低,住宅产业的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主要以单项技术或产品为主;劳动生产率低,我国建筑工人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只有发达国家的1/5,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的贡献率离集约型生产差18个百分点;住宅的综合质量低,特别是声、光、热、空气质量等物理性能和跑、冒、滴、漏等工程质量通病还没有得到根治。

所谓“两高”,是指资源消耗高和住宅生产污染高。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我国建筑物运行能耗浪费严重,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25%,采暖地区能耗为相同条件下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而实心粘土砖每年毁田12万亩,污水回收率只有发达国家的1/4。

很明显,这种粗放型的住宅生产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改善居民住宅质量的需要,因此,加快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开始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的放矢地向产业目标推进

作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趋势,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既是提高住宅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根本途径,又是增加住宅有效供给、满足居民住房需求、促进住宅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合理利用、保护资源、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那么,怎样才算实现了住宅产业的现代化?业内专家认为,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是标准化、工业化和生产经营的社会化。加快住宅产业现代化,要从加强基础和关键技术研发,推广新材料、新技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入手;要以构建住宅技术保障体系、建筑体系、部品体系、质量控制和住宅性能认定五大体系为工作重点。

根据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的研究分析,我国住宅建设的基本目标可定为:到2005年,解决城镇住宅的工程、功能质量通病,初步满足居民对住宅适用性的要求;到2010年,力求符合经济、适用、美观的要求,工程和功能质量基本上能满足居民的长期居住要求,居民的居住环境有较大改善。相应的产业目标是:到2005年,初步建立起住宅及材料、部品的工业化和标准化生产体系;到2010年,初步形成系列化的住宅建筑体系,基本实现住宅部品通用化和生产、供应的社会化。

选择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

住宅消费与每个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住宅建设和消费模式的选择十分重要。根据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有限的特点,不少专家建议更多地选择资源节约型的住宅发展模式。当然,选择节约型不是要抑制消费或降低生活质量,而是寻求一个消费与资源、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点。理解并接受这种消费、发展模式,不仅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新产品的开发、应用,更需要人们将现代文明与地方民俗以及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决摒弃盲目照搬国外和贪大求洋的做法。

资源节约型模式的住宅建设与消费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占用资源少、环境负荷小和可循环率大。

以户型面积为例。户型面积的大小直接涉及人均住宅面积,对用地规模关系极大,同时也关系到用材、用能和用水。虽然商品住宅的户型大小最终由市场决定,但开发商和住户应排除那种炫耀性、竞争性的摆阔心理需求,将眼光锁定在既适用、舒适,又经济、合理的“中小户型”,即在较小的住宅空间内创造出较高的居住舒适度,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要想最大限度地减少住宅污染排放,一方面,可以通过规划设计手段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解决好通风、采光、集热等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应该尽量利用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同时,加快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对垃圾进行分类生化处理,也是减小住宅环境负荷的有效途径。

除了占用资源少、环境负荷小以外,住宅产业还应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大力研究、开发资源的再生和重复利用。以在城镇大力推广中水回用技术为例,净水一次使用过后的污水,经再生处理达到一定水质标准后,可作为非饮用水重复用于绿化、冲洗厕所、车辆或其他杂用,从而替代原来使用的饮用水,这样既节约了生活用水,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水危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