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书如其人 意法相成

2003-11-09 来源:光明日报 朱福(火圭) 我有话说

赵昌智先生本不以书名,书,乃其“余事”耳。记得老书家魏之祯先生在世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历史上的大书家,哪一个是专靠书法吃饭的!他们不是政治家就是学问家,诗人文士,哪一个没有功绩著作行世!这是他们的正业,余事才作书家。没有胸襟学问,能写好字吗?昌智先生是一位尽力于党的宣传工作而又不打官腔的市委宣传部长;又有他的正好——致力于学问。他读书多,勤思考,对文化问题研究得颇为深入。和他在一起闲谈,从吴王“城邗”,董仲舒与汉代扬州诸侯王,《文选》李善注,到扬州学派、扬州盐业、扬州工艺、扬州戏曲等等,都时有新见,乃至创见,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他对扬州文化的三种形态、三个层次的划分,很能概括扬州文化的特质。当然也常听到他对书法的见解。这些都是读书有得的结果。

博学之,深思之,便自然而然地养成一种对事物的敏锐的理解性或者称悟性,也就是才气。昌智先生能诗善文,均非浅尝辄止或竭力造作,而是从才性中流出,于清新中不乏深沉。我读过他为《扬州园林甲天下》作的序言,理路清晰,分析中肯,史料详实,笔端饱含感情,确给人实在而又顺畅的感觉。这和他的书法历程,颇有近似之处。他当然在书法上下过功夫,然而重要的还在悟性。杨守敬说:“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此定论也。”天分就是才气,因为学有根底,才从学出,才能达到这一层次,以此移用于昌智先生的书法,庶几近之。

昌智先生常提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一联,并有自己的别解。“海阔天高”,在做人上要有大气度,能包容,在学问艺事上要有大心胸,大眼界,包罗一切而抉择自如,含英咀花而吐纳随意,如此则立身、治学、为艺皆不失大气,说明了昌智先生之志。在他的笔底波澜,不难看到这种气势。

昌智先生主要工于草书,方寸小草,径尺大草,皆为所长。相对于其他书体,草书重“意”,即挥洒纵横,酣畅淋漓,落纸云烟,浑然天成,如拘泥于一字或局部的效果,则通体神意俱差。读昌智先生的草书,我们感到的是一气呵成的气势,而且我们还可注意到,昌智先生在抓住“意”的同时,也不忽视“法”的作用,所以在任意中,仍保持了谨严的法度。乍看起来,有些作品好像下笔不可收拾,但仔细看去,恰是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顿挫、提按、迟速乃至浓淡、虚实,掌握得很有分寸,达到比较神完气足的审美效果。这就做到了“意多于法”而又“意法相成”。

昌智先生虽下笔如疾风骤雨,但没有越位的或收带不住的。这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易。草书最潇洒,也最讲规范,最不能率意。

昌智先生的作品书卷气,即文化内涵,读之使人一除矜躁之气,而沐淳和之风。这没有别的,“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书外功夫的重要性,决不是空洞抽象之谈,笔底下是瞒不过去的。

昌智先生笔墨不离案头,起草、改稿、写信、批示等等,一般均以流畅的毛笔字为之,得心应手,毫不费力,可以说,书法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了。寻常中有创作,创作中寓平常,所以在创作时能举重若轻。

昌智先生的书法新的境界,当不断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赵昌智中共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主编《江泽民重要思想研究》,合作主编《扬州八怪传记丛书》、《扬州文化丛书》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