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人才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显个性

2003-11-1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特约通讯员 张立新 本报记者 苗家生 我有话说

从今年秋季新学年开始,沈阳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为了顺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该校率先在教师教育方面实施新一轮的改革,根据沈阳师大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职能优势和开放式、综合性、教学科研并重发展的定位,按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显个性、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总体方案,建立多样化的教师培养新体系,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沈阳师范大学正朝着建设“国内知名的省属一流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的目标迈进。

树立教育思想新理念

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原沈阳师范学院与辽宁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沈阳师范大学。新组建的沈阳师大党政领导班子树立了质量是生存之根本,大学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重要基地的思想。今年,为实施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该校制定了《沈阳师范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旨在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等10项教学系列建设工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沈阳师大校长赵大宇说,我们一直在探索培养新教师方面的“师范+大学”的问题,力求彻底打破传统师范教育的僵化模式,切实解决好师范性与学术性共同提高的问题。

在教育思想讨论的基础上,沈阳师大确立了“通识教育交叉融合、学科专业深化内涵、教师专业发展统整、因材施教分层培养、实践智慧能力突出”的教师教育方案的总体思路,提出了培养“合格教师、特色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培养目标,完善了集教学、教研培训、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教师教育新模式

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培养流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集中体现。沈阳师大以夯实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师能培养、注重创新实践、突出个性发展、提升综合素质为原则,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内在标准、教师专业角色和素养结构以及学生自身个性发展的需要,结合学分制制定了“通识平台+学科专业基础模块+教育学科模块”结构的教学计划。

在课程设置与实施方面,他们实施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和“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工程”,计划建设120门可供全校学生通选的课程,形成“课程超市”。在与之紧密相联的教材建设中,坚持把选好、用好统编教材,突出教材的适应性作为教材建设工作的重点。

沈阳师大提出了“突出实践智慧、培养实践技能”的实践教学思想,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新体系。该校改革“学期制”,在每年的6月10日至6月30日设置“小学期”,主要安排社会调查、科学研究、学术讲座等,通过自主学习或实践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推出教师教育新举措

由于沈阳师大在基础教育的教研与教师职后培训方面独具特色,加之该校在教育科学研究以及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使沈阳师大在教师教育一体化方面的探索成为必然的选择。为此,该校在探索教师教育一体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举措一:设立基础教育服务区。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合格师资,沈阳师大在沈阳市东陵区、盘锦市设立了两个基础教育服务区,与沈阳市46所中学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举措二:成立专业发展学院和专业发展流动站。沈阳师大成立后,在原辽宁教育学院基础上组建了“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负责辽宁省中小学师训、干训、教研任务。在此基础上又组建了教师专业发展学院,形成教师教育的学术性发展由院(系)负责、教师教育的专业发展由专业发展学院负责的新培养格局。

举措三:建立教师教育咨询委员会与教师教育改革论坛。沈阳师大以从各市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和教师进修学院聘请的21位专家为主体成立了“沈阳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咨询委员会”,与此同时,启动了“教师教育改革论坛”,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等为学生作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的专题报告。

举措四:走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沈阳师大明确提出,全校上下必须迅速“走进新课程”,切实地去感悟、去实践。

对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沈阳师大党委书记于文明认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职前培养工作,有利于中小学教研工作,有利于职后培训工作,有利于校内各院系工作;实现了“六个创新”,即培养目标、专业内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的创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