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燕山大学依靠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

2003-11-12 来源:光明日报 董世非 姜恩 单小霞 甄红军 我有话说

燕山大学校景


燕山脚下,渤海之滨,在风景秀丽的国家著名风景旅游区北戴河附近,坐落着一所全国重点大学——燕山大学。她的前身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原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在短短10多年时间内,燕山大学不仅完成了从齐齐哈尔市到河北省秦皇岛市的搬迁,而且从原来的单科类学院发展为一所以重型机械为特色,文、理、经、管、法、教等多学科并举,各类全日制在校生达29000多人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实现了办学规模的跨越式发展。

燕山大学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1958年在国家工业重镇富拉尔基分建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学院。1960年独立办学,定名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1978年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高校之一。自1985年至1997年逐步南迁秦皇岛。1997年1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燕山大学。

燕山大学这所具有83年历史的高等学府之所以发生嬗变,焕发出新的青春,关键在于改革。

办学理念的创新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动力

燕山大学要建设国内一流大学,就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办学理念要更新,管理体制要创新。这是燕山大学领导班子多年来的共识。一所大学要办出自己的特色,首先要有全新的办学理念。只有创新性的办学理念才能指导创新性办学实践,燕山大学正是这样做的。

早在1984年春,国务院公布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秦皇岛市是其中之一。当年10月中央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面对新的形势,燕山大学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大胆解放思想,提出了在沿海开放城市秦皇岛办学的定位设想。并且果断决策,于1985年在秦皇岛创立了分校,并逐步实现了北校南迁。

燕山大学是全国第一所跨省办分校的学校,而且定位为多科性、高水平的重点工业大学。燕山大学还是全国第一所用银行贷款起动基本建设的学校;又是全国第一所以改革的速度实现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招生的高校。虽然南迁初期师生经历了极大的困难,但正是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师生,使学校南迁中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得以生存并迅速发展。1997年,以北校南迁、合校更名为里程碑,时代的潮流把燕山大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校址的迁移,并不是简单的坐标的变化,其内涵也随之发生了根本转变。

学科建设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本。燕山大学原是一所以重型机械为主干专业的单科类院校,“重”是其主要特色。1997年学校迁至秦皇岛后,面对这个以旅游、港口和玻璃工业著称的城市,面对毗邻著名高校林立的京津地区和全国众多院校在学科建设上的激烈竞争,燕山大学借鉴国内外的办学经验,按照既为机械行业服务又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指导思想,着眼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加大院系结构调整的力度。6年时间,学校先后成立了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理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科学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系、艺术系等院、系,涵盖了机械、材料、电气、计算机、仪表、电子、通讯、化工、土木建筑、经济、管理、法律、中文、外语、艺术等学科领域。通过合并、调整和新建,基本形成了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富有时代性和竞争力的学科布局。

1997年合校以后,燕山大学的学科建设走上了快车道。2002年燕山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申报国家级重点学科成功。目前,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9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比1997年合校时增加了2倍;13个博士点,比1997年增加了1.6倍;4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比1997年增加了2.7倍;7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和MBA专业学位授权;设有54个本科专业,比1997年增加了1.7倍。

现代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人的成长环境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外延非常广泛的概念,是一个包含着多性质、多特征的不同因子组成的社会系统。高校的育人环境涉及教育思想、宣传导向和文化熏陶等多方面因素。燕山大学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内涵,重点从校园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入手,采取切实措施努力营造育人环境。使知识增长与思想提高同步,身心娱乐和精神陶冶相融,促进了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燕山大学为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提出要让每一个职工都成为教育者,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学校党委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专门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对全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组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文明学子形象建设工程”、以机关干部为主体的遵守机关文明服务公约活动、以服务系统为主的“十大窗口文明服务竞赛”和教辅单位文明竞赛活动。2001年,学校又制定出台了《燕山大学教师师德建设工作条例》,将师德建设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使学校的整体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师德水准都有很大提高。

燕山大学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制定了《燕山大学本科学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条例》,鼓励和倡导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校把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的科技、文化、艺术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分制管理。在学生中广泛地开展学术科技活动,倡导创造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全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蔚然成风。近年来,燕山大学学生参加省级以上课内外科技、文化活动大赛先后获奖100多项,今年又在“马斯特杯”中国机器人大赛中获得亚军,这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近年来,学校先后邀请了多名国内外著名科技文化界人士来校作报告或演出。全校共有40多个师生社团组织常年开展活动,创办了10多份学生刊物。学校还经常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组织志愿者、参加植树造林等公益活动。校园文化的繁荣,使学校的学府氛围日益浓厚,广大师生员工始终保持着健康饱满的精神风貌。

学校高度重视环境育人功能,让校园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能辐射出文明之光,并以此陶冶师生的思想和情操。近一年来,学校在连续多年绿化校园的基础上,又新种名贵树种1500棵,花灌木3350株,栽植草坪2万平方米,投资近百万元建成燕鸣湖景区,塑造了孔子、爱因斯坦等文化名人雕像、教学楼走廊悬挂名言警句,环境的改善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2002年,燕山大学被河北省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教学水平的提升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石

教育水平是学校的生命力所在。燕山大学始终把教育和教学改革放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去认识,从建立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入手,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学校先后制定和完善了《燕山大学院系级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方案》、《燕山大学教学质量评价暂行办法》、《燕山大学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燕山大学青年教师培养指导细则》等一系列旨在提高教育质量的规章制度。使学校的教学管理走上良性轨道,教学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燕山大学坚持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办学原则,打破人才培养单一化的格局,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他们在河北省高校中率先实行学年学分制,早在1996年就制定并实施了《燕山大学学年学分制学籍管理细则》,建立了以选课制为基础的教学管理制度,突出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个性化,实现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并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取消补考制度,改补考为重修。在分大类招生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使学生按照教学计划自主地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引入竞争机制,变“严进宽出”为“宽进严出”,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

增加投入是改善办学条件的保证。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为适应需要,学校直接投入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费用达1.2亿元,投入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达2.5亿元,用于校园环境建设费用达1300万元,大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保证了教学需要。学校对图书馆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建成了数字化图书馆,使学校教学、实验和图书阅览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为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在占地1900多亩的原校区基础上,又完成了3912亩的第二校区规划,使校园的面积扩大了2倍,一座开放式、园林型、现代化的新校园即将建成。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燕山大学始终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素质作为教学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引进人才、稳定人才、培养人才方面,做到有规划、有目标、有措施。近年来燕山大学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成效显著,形成了一批站在国内前沿的学术梯队。一大批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燕赵学者”成为学校的教学科研骨干,一批批青年学者相继涌现。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广招国内外贤才,专业教师每年以12%的速度递增。目前,全校共有专业教师117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1名,教授221名,副教授305名,专职教师数量6年增加68%,教师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都得到优化,教师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各项改革措施的全面落实,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燕山大学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近年来学校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近90%;2003年计算机河北省等级考试一次通过率为97.75%,比2001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2002年一次通过率为72.8%,比2001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应届毕业生考研率达21.38%;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8.06%,并在2000年河北省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省内高校名列前茅。

打破“大锅饭”建立起全新的激励和竞争机制

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充分调动全体教工投身改革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学校于1998年和2000年先后实施了两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第一轮改革破除了干部职务的终身制,实行了聘任制。学校职能部门从28个减少到18个,中层干部从104人减少到84人,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压缩了11%;干部队伍年龄、学历结构更趋合理,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为巩固第一次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激励和竞争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问题,2000年12月,又不失时机地进行了第二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这一轮改革的目的是解决机制与效率问题。通过实施全员聘任制,进一步调整机构设置,加大校内津贴分配力度,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完善目标责任制。建立起有利于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激励人才的机制,营造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在第二轮改革中,学校把教师职务聘任和实行新的分配制度作为改革的重点。本着“强化岗位、弱化身份,重实绩、重贡献”的原则,明确规定了不同教师职务的具体上岗条件,工作数量和质量,以及与之挂钩的校内津贴标准。改革后,教职工的年平均收入由2000年的17600元提高到23700元,提高了34.7%;而教师的年平均收入由21600元提高到32800元,提高了51.9%。在出台《燕山大学岗位聘任和岗位津贴实施办法》的同时,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强化考核过程中的奖惩制度,使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职务聘任工作更加科学合理。2001年有3位教授因没有达标而被低聘为副教授;27位教授被指令限期达标,否则予以低聘。取消了教师职务的终身制,这一改革措施在校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扩大院(系)办学自主权,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这是燕山大学第二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又一个亮点。近几年燕山大学发展很快,不仅规模急剧扩大,而且学科门类、办学层次增多,难以再用统一的管理办法去指导各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为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院(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于2002年5月份又实行了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做法一是管理权限重心下移。学校对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生、人事、财务等项工作进行权责分割,赋予院(系)进行宏观管理和监督权。二是实施目标管理。学校对院(系)由过程管理改为目标管理。根据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制定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总体目标,并将这些目标逐项分解到各院(系)。年初学校与各院(系)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年底对照检查考核,依据目标完成情况评出考核等级。三是实行经费包干使用。学校将校内岗位津贴、公用经费、科研管理费、研究生培养费、物业管理维修费等费用核拨到院(系),由院(系)包干使用,超支不补,结余留用。实践证明,新的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了校、院(系)之间的关系,减少了环节,实现了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优化。不仅使学校领导从繁杂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研究全校总体的改革和发展工作,还为学校职能部门和人员编制的精简创造了条件,从而提高了管理效能,增强了服务意识,扩大了院(系)在人、财、物方面的自主权,进一步调动了院(系)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他们的进取心和责任感。

敢为天下先闯出多渠道集资办学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路

从1984年在秦皇岛市建立分校,到1997年实现了南北两校合并正式更名为燕山大学,在十几年的两地办学过程中,学校的办学资金严重短缺,制约了学校的正常发展。为了解决资金“瓶颈”,燕山大学的党政领导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利用秦皇岛的地理优势,大胆探索,把目光转向社会,转向市场,找到了一条以改革求生存,以改革谋发展的办学新路。一是在全国首开高校贷款办学的先河。1984年8月,原国家机械部正式批准燕山大学创建分校,学校领导以超常规的速度,通过贷款的方式筹集了部分建校资金,创造了1985年5月正式破土动工,当年10月首批学生入校学习的奇迹。在1998年至1999年的两年时间里,学校进一步采取银行贷款和给投资者补偿的方式发展办学,由投资者投入部分资金,学校借贷部分资金先后兴建了14500平方米的校图书馆、100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和8000平方米的研究生公寓。建成投入使用后,产权归学校所有,学校分期分批给投资者以补偿。二是融资合作,投资经营。学校南迁秦皇岛后,为了解决扩大招生缺少资金的矛盾,采取了面向社会融资的方法,即学校出土地,社会融入资金。从1993年开始,通过招标方式引进社会投资,先后建起了5万多平方米的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和燕大世纪餐厅,解决了学生宿舍和食堂严重不足的燃眉之急。三是全方位引资,实行社会化管理。采取由投资者兴建、经营和管理的方法,先后建起了1480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一栋学生食堂和超市,建成后产权归学校所有,投资者只享有规定期限的经营管理权。四是采取典当方式引资,改善后勤服务设施。学校把继续教育学院原有的一栋食堂和两栋公寓进行评估后典当给投资者,由投资者把原楼房折旧评估的价值付给学校后,投资者再投资进行维修改造,由其经营管理18年,期满后经营管理权归学校所有。五是采取集资方式兴建教职工住宅。从1992年至1999年,学校共集资建住宅1004套,总建筑面积8.12万平方米,加上原有住房,全校教职工户均住房面积达75平方米,提前达到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十五”规划发展目标。

在后勤社会化改革方面,燕山大学从1998年开始就成立了后勤社会化改革领导小组,不断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他们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大胆创新,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总目标,以服务经营为中心,以控制成本为重点,以改革机制为动力,以优质服务为保证,以目标管理为手段,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制订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分离,稳步推进改革。针对原总务处内各科室的职能特点,本着精简、高效、增强活力的原则,合理地调整了机构设置,率先试行了“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运行模式。在保证优质服务的前提下,对内开展有偿服务,对外开展经营服务。改变了原来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状况,营造出“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机构能设能撤、工资能升能降”的新局面。

2001年4月,学校组建了学生生活服务中心、校园管理服务中心和动力维修服务中心,基本实现了校内后勤成建制地与学校行政规范化分离,建立起新型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使学校后勤走上了产业化、专业化发展的良性轨道,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管理日渐科学,制度日趋完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质量明显提高。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累计节约近800万元用于教学、科研投入,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几年来的深化改革,全校已基本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使用,确保了国有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实践证明,燕山大学采取引资、融资、借贷等办法闯出的办学新路是成功的,不仅为学校发展建设注入了活力,改善了办学条件,扩大了办学规模,而且也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后勤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果,不仅得到了全校师生员工的认可,也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教学与科研互动科研与产业齐飞

燕山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文、理、经、管、法、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多年来,学校不断深化各项体制改革,探索新的运行机制。在高度重视教学的同时,十分注重科研和产业的发展,力求做到教学与科研互动,科研与产业齐飞。

学校确定了“重视基础研究,加强技术开发,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完善激励机制,培育学科优势,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实力”的发展思路,始终坚持科研工作既要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服务,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又要为繁荣地方经济和机械行业服务。在为我国重型机械行业的发展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服务的同时,也为繁荣地方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

燕山大学坚持以科技工作为先导,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近3年来,学校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共投入2900万元。其中2000年、2001年和2002年的投入金额,分别占学校年度运行经费的44.4%、45%和39%。学校自行建设的10个重点实验室,向河北省科技厅申报了9个重点实验室。其中“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实验室”已经通过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验收。科研平台建设的投入,明显改善了学校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增强了学校的科研和承接国家课题的能力,推动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有力的促进学科建设、提高了学校的综合实力。

为了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学校先后制定了《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燕山大学科研管理办法(试行)》、《燕山大学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试行)》、《燕山大学科技奖励与科研工作量核定办法(试行)》等一系列科技管理规章制度。学校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以后,建立了以院系为主体的科研管理体制,营造了宽松良好的科研环境,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科研积极性,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综合科研实力的同时,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多年来,燕山大学承担了许多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先后有300多项获奖,130多项被授予专利。2000年至2002年,科研经费总额达2亿元。共获得国家科学基金项目33项,居河北省高校之首。3年获得4项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和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0年至2002年度应用研究项目中有25%的成果转化应用,33%的专利技术被转让。

高校的科技工作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燕山大学有一支力量很强的科研队伍,有大量的科研成果,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国家技术创新,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1999年3月29日,学校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了燕山大学科技园。园区以燕山大学为主体,实行开放式、多元化办园,努力内引外联,整合国内大型企业和知名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产品优势共同创建。2001年7月,燕山大学科技园被确定为河北省省级大学科技园。2002年5月成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启动建设单位。2003年10月23日,燕山大学科技园和另外13家大学科技园一起成为第二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挂牌单位。科技园历经4年多的建设,园区占地500亩,累计完成投资2.4亿元,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已有9家企业毕业,在孵企业69家。有燕大海天激光应用研究中心、航天技术中心、燕大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燕山大学软件中心和燕大宇翔玻璃新工艺研究中心等5家研发机构。育青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发展大厦孵化基地等综合性孵化器已建成并投入运营。在全部34家已挂牌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中,燕山大学科技园是唯一由一家地方主管的学校成功兴建的。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坚定不移地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之路。这是第二次全国大学科技园工作会议提出的未来一流大学的发展方向,也是燕山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

改革和创新,是燕山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几十年的风雨历程,燕山大学就是从改革和创新中走过来的。踏着时代的脉搏,今日的燕大人正迈出坚实的脚步,实现着燕大历史上的一个新的跨越。燕山大学的明天将更加美好。(摄影:王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