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卡通漫画:蹒跚走上独行路

2003-11-13 来源:光明日报 邢宇皓 计亚男 我有话说

作为舶来品,20世纪初西洋现代漫画初次登陆中国这片土地,至今100多年过去了,漫画在中国也从最初报刊上的“花边”、“补白”出落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颇具中国特色的漫画形式——传统连环画——进入了全盛时期,《大闹天宫》、《三国演义》、《岳飞传》等佳作至今让人难以忘怀。但是,在经历了80年代初期的短暂辉煌之后,传统连环画的影响力却日渐式微,几乎在市场上销声匿迹,而终于退守为爱好者的私家收藏。

随着电视进入普通中国百姓家庭,借助影视强势登陆的日本卡通漫画牢牢占据了中国市场,至今虽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发生变化,仍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一项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区,14—30岁人群中所做的调查显示,仅此三地,与卡通漫画相关的消费即可达13亿人民币。与此同时,中国卡通漫画在本土市场上却只能占据不起眼的一角。重量级作品不多,原创力不足,竞争与市场运作能力单薄,题材、作者、市场等资源大量外流,盗版漫画市场横行……一系列问题就这样横亘在中国卡通漫画制作人、出版人面前。

变“小作坊”为“流水线”

2002年5月,河北美术出版社投资260余万元,借鉴日本卡通漫画创作的经验,成立了“卡通漫画创作出版工作室”。事实上,它是我国第一家由出版社独立经营的本土卡通漫画创作出版基地。

今年3月底,它的第一批产品——78册本《中国漫画古典名著丛书》走上货架,接受读者“检阅”。业内专家对该创作出版基地寄予厚望,毕竟,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本土卡通漫画创作、出版从体制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它也为专家们“会诊”中国卡通漫画提供了一份实例。

中国并不缺乏卡通漫画的美术人才,几乎在每一部美国迪斯尼卡通片的背后,都有中国人默默工作的身影。但长期以来,国内卡通漫画的创作,始终处于个人化、“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出版社与漫画创作者或工作室的合作大多是零散的,往往是“一槌子买卖”。这种被河北美术出版社社长张晨光称为“钓鱼式”的合作无法形成规模,在作者尚不具备很高知名度的情况下,很难为读者所认同。于是,河北美术出版社决定走一条养鱼的模式:出版社出资筹建工作室的场地、硬件设备并为创作者提供各种生活条件,作者完稿后,出版社一次性买断版权,而发行环节由出版社的专业人员来完成。有了出版社资金、设备的支持,创作人员可以更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出版社也有了稳定的产品来源以构筑自己的品牌优势。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近80册作品即告完成,可以看出生产方式从“小作坊”转变为“流水线”后爆发出的能量。

告别“千人一面”

目前国内卡通漫画的创作风格和技法明显带有模仿日本同类作品的倾向,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此,业内人士的褒贬并不一致。批评者认为,中国的卡通漫画应该具有中国自己的特点,日本之所以能成为卡通漫画大国,关键在于日本漫画人吸取了西方漫画的经验并借用了大量电影、动画等技巧,同时与本国的绘画相结合,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而支持者则强调,日本卡通漫画在很多方面非常适合读者的阅读和审美心理,没有必要单纯为了“中国化”而放弃他人成功的模式。但同时,他们也指出,目前我国卡通漫画走的其实只是日本“少女漫画”的一条窄路,而对其他风格的日本卡通漫画却很少有人借鉴,这才是国内卡通漫画“千人一面”的症结所在。

“这套作品的成功经验弥足珍贵,它从多角度为‘中国漫画应该走怎样一条道路’提供了很有借鉴价值的答案。”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连环画艺委会副秘书长庞邦本在看到《中国漫画古典名著丛书》后如是说。

庞邦本认为,这套丛书,特别是《官场现形记》、《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老残游记》等书,从形式到画法都有明显的连环画一图一文形式,在承载了较多的文学原作内涵的同时增加了漫画艺术的视觉优势,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与开发。“和市场上流行的很多单纯模仿日本漫画的作品不同,这套丛书的策划者目光由外转向内,开始面向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社会,并且从传统漫画与连环画吸取营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我国著名漫画家缪印堂则分析得更为细致:“在这套丛书中,既有像《儒林外史》那样采用了传统的图文对照的表现方法,也有像《聊斋》那样使用时尚的多格电影的手法。此外,《九死一生》的表现方法另有新意:它既有多画面,又有叙述文字,有时还采用‘吐白’对话,相当自由。它至少说明,无论东洋模式还是西洋模式,都不是唯一的、最好而不需要发展的模式。”

本土化是市场的选择

尽管在创作风格上有不同看法,但几乎所有人在一个问题上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中国卡通漫画的灵魂必须是中国的”。这绝不是一句民族主义的口号,实在是市场选择使然。

“美国版《花木兰》用的是中国‘原料’、美国‘佐料’,做出来的是美国动画;日本人画《三国演义》是用日本人的眼光将中国文学名著改编成日本漫画。因为他们知道,不经过本土化,纯中国的东西很难融入他们的文化中,难以为本国观众、读者接受。对于我们来说,道理是一样的。”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连环画分会会长王庸声说。以蔡志忠用漫画形式演绎诸子百家学说大受读者欢迎为例,缪印堂先生表示,大量“洋卡通”占领着中国市场,恰恰证明了,中国本土卡通创作尚没能捕捉到它的“中国魂”。

但是,以古典名著为底本创作,还远不能涵盖专家们所说的“中国魂”。“中国魂”还意味着贴近当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和情感世界。对此,张晨光坦言,他们先期推出的漫画作品以改编中国古典名著为主,只是出于在短期内树立品牌的考虑,从长远考虑,做现代内容、展开原创漫画创作才能让漫画这一大众艺术更加贴近当代读者。

“如今,传统连环画被捧上了艺术殿堂的同时,一些作者和编者都不在研究读者心理上下功夫,只为‘为了艺术而艺术’的少数人服务,而广大的、数以千万计的连环画读者却因此离开了以前朝思梦想的小人书、连环画。”殷鉴不远,中国出版协会连环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林阳的这番话可以被认为是对成长中的中国卡通漫画发出了警示:切莫让大众文化脱离大众。

经历了辉煌与沉寂,中国漫画期待新的崛起;在走过漫长的引进、模仿之路后,中国卡通漫画正酝酿独自行走。正如一个学步的幼儿,虽然蹒跚着,但却坚定地迈出了最初一步。这第一步对于成长的意义,也许只有在未来的岁月里才能体会得更加真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