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把第八届“挑战杯”办得更深更强更大

2003-11-1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吴春燕 通讯员 刘继红 我有话说

11月18日至24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华南理工大学承办的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在广州举行。日前记者采访了第八届挑战杯组委会秘书长、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建新。

记者:“挑战杯”向来有全国大学生科技活动“奥林匹克”盛会之美誉,本届“挑战杯”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建新:本届挑战杯的特色主要体现为3个方面,即:时代特征、广东特色和华工特点。所谓时代特征就是国际化、信息化。今年7月,“挑战杯”组委会首次组团赴香港、澳门推介宣传“挑战杯”,引起了两地教育界、高校及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香港各大高校正积极准备参赛,台湾与新加坡的高校也将前来观摩,扩大了“挑战杯”在境内外华人大学生中的影响。在本次“挑战杯”的准备过程中,网络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所谓广东特色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市场化和社会化运作,展示出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和岭南文化的求实创新、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色。同时,第八届“挑战杯”还具有鲜明的华工特色。就是把承办“挑战杯”大赛作为华工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发挥“挑战杯”对培养大学生的科技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作用;加强学校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把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和先进的企业文化引进“挑战杯”办赛过程;利用广东的经济、地缘和人文优势,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华人大学生参赛,让“挑战杯”从这里走向世界。

记者:请介绍挑战杯的参赛情况。

陈建新:“挑战杯”参赛高校从第一届的31所发展到第七届的300余所,从只有境内重点大学参与到境内境外高校共同参与。据不完全统计,10年间共有近百万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这项赛事,“挑战杯”获奖者中已产生了两位长江学者、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和副主任、20多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70%的获奖学生攻读了更高层次的学历,近30%的作者得以出国深造。因此,“挑战杯”竞赛不仅仅是一次大学生科技成果的大展示,更是造就优秀科技后备人才的良好土壤。

今年11月20日至26日终审决赛期间,将有来自内地的363所著名高校,以及港澳台和新加坡等地的10多所高校在内的近1000件科技作品参加角逐,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100多名著名专家学者参加评审。

此次挑战杯参赛作品共1102件,通过资格及形式审查的作品1093件。参加终审及作品展示的作品共699件,涉及高校272所。

记者:最近大家都很关注本届“挑战杯”首次尝试的“全国大学生科技成果拍卖会”,你认为这种尝试能成功吗?

陈建新:我们有信心把这件事做实做好。此次“挑战杯”将于11月22日在华南理工大学举办“首次全国大学生科技成果拍卖会”,这是挑战杯竞赛开创14年来的首次尝试。本次拍卖的大学生科技成果共有数十件,它们从1000多件参赛的优秀科技成果中精选出来的。

记者:如何确保竞赛的公平与公正?

陈建新:挑战杯从第一届到第八届,能够从一开始在个别学校举行,发展至今参赛单位有300多所学校,之所以能越办越大,靠的就是评审的公平与公正。为了做到这一点,一是评委的选择上,尽量回避高校专家参加评审,二是评委的名单与住宿是高度保密、封闭式的,甚至连我自己也很难直接与评审专家们联系。

今年8月5日至10日,进行了大赛参赛作品的预审工作,来自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包括4名院士在内的45名专家汇集我校,对363所高校递交的757件自然科学类参赛作品进行了预审,有603件优秀作品(占总数的80%)将于11月在我校举行终审决赛;另有336件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已在北京预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