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雨夜:京西深山大营救

2003-11-1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王衍诗本报通讯员 王连忠、马建民 我有话说

傍晚,一家四口在无名山上雨中迷失方向,有两人掉下悬崖

10月8日,紧张繁忙的黄金周刚刚过去。飘忽的雨丝使北京永定河畔过早地告别了晚霞中的夕阳,阵阵冷风吹拂着山边已经发黄的树叶……

“叮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在北京市公安局门头沟分局色树坟派出所值班室响起,分局指挥中心值班员急促地报着一个特殊的警情:

“在王平镇和雁翅镇交界处,有一家四口游客,两男两女,在登上一座与十八潭邻近的无名山后,迷失了方向,两人掉进了深达二十米的悬崖,其中一人摔伤,还有一位老人患有心脏病,情况危急,请立即组织援救。”

警情就是命令。派出所带班领导杨颜华政委当即组织民警驱车赶往出事地点。

18时30分,杨颜华带领的两名民警和两名治安协管员来到出事地点——十八潭风景区。然而经与景区负责人了解,并未见到有一家四口从景区入口上山。他们判断可能是从景区外的羊肠小道上山的。

杨颜华当即决定,兵分四路,徒步沿可能上山的小路进行搜寻。这时,天色已晚,天空下着小雨,道路十分泥泞,由于受困位置不明确,且搜寻面积较大,营救人员少,搜寻工作十分困难。他们一边向大山深处继续寻找,一边向分局领导汇报情况,同时请求王平镇政府增援。

深夜12点,密林丛中搜寻队员手电筒的光亮终于和游客打火机的微弱光线取得了联系

分局党委接到汇报后,正在休假的党委书记、局长周福海马上从家中赶到分局,亲自组织指挥,并委派值班副分局长蒋林到现场协调警、民营救。

接到分局求援电话后,王平镇党委书记刘望鸿立即启动“十一”安全保卫应急方案,迅速组织机关及附近村民上山营救。为及时掌握情况,在出事地点附近的十八潭风景区成立了由公安分局、镇政府和村干部等组成的临时指挥部,并将组织起来的八十多名救援人员兵分九路连夜上山搜寻。

踩着泥泞的山路,杨颜华带领的一组5人,翻了两道山,用手电照、扯开嗓子喊,但都没有人回应。后来,手电没电了,他们只好先返回临时指挥部。

王平镇先后安排的八批共计一百多人次继续在山上寻找,有些人还往返两次上山。门头沟区医院和斋堂医院调来两辆120救护车和医生在现场待命。

搜寻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搜寻人员像梳子一样,对被困人员可能涉足的山梁、低谷进行搜索,不知翻过了多少山,爬过了多少梁。在搜寻过程中,搜寻队员一直拨打对方的手机,直到晚上11点,终于打通了对方的手机。

“快来帮帮我们吧,我们被困在悬崖下上不去了。”被困人员焦急地在电话中呼救着。“你们能看到什么或能听到什么吗?”

“能看到路上行走的车灯,能听到狗叫。”

“你们随身还携带有什么东西?”搜寻队员问。

“只有打火机,手机的电池也不多了。”搜寻队员最后叮嘱他们:“尽量节省手机电池,看到我们手电的光线后再点亮你们的打火机。”

由于山上的林木太高,搜寻队员总得高高举着强光手电,即使这样他们也看不到手电的光亮,于是,搜寻队员又在山腰处点着了一堆篝火。深夜十二点多,手电筒的灯光和被困人员打火机的微弱光线终于取得了联系。隔着山谷,能听到对方激动的呼喊声。而这时,山路更难走了。

凌晨四点,营救队员与被困者见面了,但由于天黑路滑,一时无法将被困人员救出

根据声音判断,被困人员约在悬崖下二三十米处,但由于雨大,路滑,营救人员几次试着到崖下营救,都没有成功。同时,搜寻小组带的五把手电,有两把已经没电了,第一批上山搜寻的人员已累得浑身没一点力气。在这关键时刻,第三、四、五批救援人员赶到了。

大约凌晨四点,营救人员先在大石头旁边看到一个蜷缩着的老人,已不会动,随后又在山梁上发现了一位老妇人。老太太激动地说:“我儿子、儿媳还在山崖下,快去救救他们吧。”

营救人员绕了好远一段山路,才找到了被摔在山崖下的那两个满身泥污的年轻人。此时,他们已被冻得瑟瑟发抖。营救队员赶快调来了担架、衣被。

经过近20小时的紧张工作,门头沟公安分局动员警、民200多人次,各种车辆50多台,搜寻十多平方公里陡峭的山地,终于将困在山顶一天一夜的一家四口游客安全营救下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