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历史剧:历史的无奈

2003-11-19 来源:光明日报 王春瑜 我有话说

作为一个历史学者,早在10年前,我就发出过拙文标题这样的感叹。熟悉影视剧的观众当记忆犹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剧,如波涛汹涌,迎面扑来。好的固然也有,如以革命历史为题材创作的《从奴隶到将军》、《陈毅出山》,艺术地再现了罗炳辉将军、陈毅元帅的光辉形象,比较完美地体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但相当一部分历史剧却问题成堆,尤其是时下的一些以清史为背景的清宫戏,更是让人啼笑皆非。

胡编乱造,背离历史的真实

纵观现在的历史剧,最大的问题就是剧作者们随意臆造,迎合低级趣味,不惜背离历史真实。如《西楚霸王》把项羽坑埋降卒20万和焚阿房宫,说成是“冲冠一怒为红颜”,是痛失爱妾虞姬一怒之下所为,真不知悖到哪儿去了!在戏里,关之琳饰的虞姬、巩俐饰的吕雉,居然在一池浑汤里泡两回澡,西楚霸王不甘落后,也泡一回,这与残酷的楚汉相争有何相关?真是匪夷所思。更荒谬的是,《西楚霸王》里的项羽与历史上的项羽根本就风马牛不相及也。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作品描写清朝的列祖列宗——从入关前的祖爷爷、祖奶奶开始,无不英明贤淑,盛德巍巍,而明王朝,则腐朽、反动到了极点,清兵入关,镇压了新生的李自成大顺政权,俨然是吊民伐罪,仁义之师。这些作品的编导者根本不知道明清之际那些充满血与火斗争的真实历史究竟是何情景,也不知“清承明制”,大清王朝至少花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才恢复到明朝中叶全盛时期的人文规模。今天仍屹立北京、享誉世界的“故宫”,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建筑,都是明朝原有的建筑。这些影视作品,贬明褒清,完全模糊了历史的真相。至于清朝的宫廷戏,当其沸沸扬扬时,在故宫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我曾请教清史、故宫专家单士元前辈,他斩钉截铁地说:“我从来不看,太胡编乱造了!。”至于《戏说乾隆》、《戏说慈禧》,更是“牧童无腔信口吹”,与历史上的乾隆、慈禧,其实并不相干。

《康熙王朝》、《雍正王朝》让人失望

以上这些作品中,以根据二月河长篇小说改编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影响最大。其中《雍正王朝》是二月河自己改编的。康熙也好、雍正也好,距今不过二、三百年,他们的事迹,档案、实录、正史、野史,均有详细的记载;研究清史的学者,老前辈如孟森,今人如王钟瀚、王戎笙、杨启樵、杨珍等,都有可观的研究成果可供参考。但是,上述两部电视剧,我以为太让人失望。康熙皇帝是我国古代很杰出的皇帝,虽然因出天花,脸上留有麻子,但他刚毅、沉静,内秀于中,刻苦攻读,为政讲求实效,反对空谈浮夸。他少年时因苦读而咯血,曾经染上吸烟陋习,当了皇帝后,他坚决戒烟,力劝众人也不要抽烟;他曾站在正阳门城楼上,指挥扑灭不远处一家店铺燃起的熊熊大火,也曾在新安郭里口,指挥救灭赵家庄一家百姓的大火,见损失惨重,当场救济;他反对修长城,认为无用,且开支惊人,强调“众志成城”;他厌恶政治马屁精,他一再反对上尊号,直到晚年仍如此。如此等等,如果把这些搬上银幕,康熙皇帝的形象,不但崇高、可亲,而且有现实意义。但是,这些素材在《康熙王朝》中基本上踪影皆无。陈道明是个有表演才能的演技派明星,但他塑造的康熙皇帝,动辄发脾气,这那里是康熙皇帝?更可笑的是,剧中康熙几次当众自称“我爱新觉罗·玄烨”,这是皇帝的口吻吗?!斯琴高娃饰演的孝庄皇太后,居然把死后才由雍正、乾隆皇帝所加的谥号“孝庄皇后”,搬到生前来用,动辄“我孝庄皇后如何如何”,可见演员本人及编导对清史无知到什么程度。更岂有此理的是,面对来自史学界的批评,饰演康熙的演员居然以玩世不恭的口吻说,“朕不接见历史学家”,这真是一种“无知者无畏”式的表演。

再说《雍正王朝》。雍正皇帝无疑是清朝有作为的皇帝,他的历史功绩,在中国任何一部历史教科书中,都有所论述。但是,他是“正邪一统论”的典型体现者。他用以翦除政敌的手段,包括自己的弟兄,是阴险残忍的。他兴起的文字狱大案,充满了血腥,他挖空心思炮制的《大义觉迷录》,对曾静的侮辱、戏弄,胜过猫儿戏鼠,令人作呕。但这些暴行劣迹,在《雍正王朝》中,全化为晓风残月。剧中的雍正皇帝,被塑造成一个为了大清王朝、黎民百姓忍辱负重、鞠躬尽瘁的人。关于他一大早就起来批阅公文的行为,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他批的大量是密摺,也就是他密派于各地的特务直接打给他的小报告,是恐怖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荧屏上居然歌颂这样的行径,是何道理?

历史剧应该有个界定

任何一部历史剧,无不在向观众展示创作者的历史观。姑且不论现在的多数历史剧中,充斥着英雄史观、权谋主义,更重要的是,今天我们生活在20世纪、21世纪的人,回眸清王朝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必须把他们置于世界历史的范围中去考察,而不是就事论事。必须看到,从1662年康熙帝登基到1798年乾隆帝逝世的136年间,在西欧和北美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以蒸汽机为核心、以煤铁工业为基础的近代产业体系崛起,与康熙帝同时的俄国彼得一世,亲赴荷、英、普鲁士考察科学技术,延揽科技人才,打开国门与世界沟通。而康、雍、乾时代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天朝、世界中心自居,关门称孤道寡,做着敬天法祖、禁海禁矿的旧梦,以木兰围猎,打死几个野生动物沾沾自喜!对于这种心态的反思,在《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中,有任何反映吗?我们在二剧中所接受的历史观,是封闭的、狭隘的历史观,全不知老祖宗们当时已经大大落伍了,为近代被列强欺凌埋下了祸根。

历史剧应该有个界定。从上世纪60年代的相关争论算起,40多年过去了,但至今在文史界艺术界,并无共识。某导演不是扬言要“气死历史学家”,继续搞他的“戏说”吗?我坚持认为,历史剧应当是:主要历史人物、事件,均于史有据,真实可信。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虚构的部分只能是细微末节,或可能在历史上发生的情节。郭沫若的《屈原》、吴晗的《海瑞罢官》,都是比较标准的历史剧。离开这个界定,在历史剧中大量戏说、造假、歪曲,根本就不能叫历史剧,只是挂历史的羊头卖狗肉而已。

不能忽视时下多数历史剧及戏说历史影视作品对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误导作用,他们误以为这就是中国的历史,这比他们历史知识的一片空白更可怕。由于影视作品的巨大收视率、覆盖面,其中散布的错误历史知识,绝对不是几个历史学家写几篇文章,大声疾呼所能消除的。

当然,错误百出的历史剧,只能导致历史的无奈,但终究掩盖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本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