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个研究所带动一个行业

2003-11-20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吕贤如、宋言荣 我有话说

编者按我国应用型研究所转制后的出路如何?大连合成纤维研究所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回答。他们用自己的科研实践,持续带动一个产业的创新发展,使我国的化纤行业走到了世界前列。科技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这是我国应用型科研院所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先进技术的成功典型,它代表着应用型研究所的改革方向。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面向市场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机构,要坚持向企业化转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大连合成纤维研究所的实践正是这一精神的体现。他们在科研体制改革与科研院所产业化发展方面取得的经验、揭示的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机理,值得众多科研院所、特别是应用型科研院所参考和借鉴。

本报大连11月19日电日前,39家化纤工程企业负责人从全国各地聚集到大连,成立以大连合成纤维研究所为核心的合成纤维技术创新联合体,如此众多的企业聚合在一家市级研究所的旗帜下,在联合体这一创新平台上为发展本行业合力攻关,这在我国应用型科研院所中是少见的。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郭大生带领大连合纤所科研人员完成了辽宁省重大科研项目“涤纶短纤维2000孔纺丝技术研究”后,他们就开始攀上一个又一个科研高峰。

1982年5月“涤纶短纤维多孔纺丝中间试验”通过鉴定,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结束了我国该项技术与设备依赖引进的历史,获得“六五”国家科技攻关奖,郭大生被誉为“涤纶短纤维多孔纺丝技术的开拓者”。

1990年底,他们研制的第一套国产涤纶长丝(FDY)纺丝成套设备成功投产,为企业节省投资50%,当年为企业创利1020万元,标志着我国涤纶长丝(FDY)成套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郭大生被誉为中国涤纶长丝(FDY)技术的奠基人。

迄今为止,大连合纤所共取得国家、省、市科研成果及专利一百多项,多次荣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两次出席全国科学大会。

20世纪90年代前,我国几乎所有生产高附加值涤纶长丝的化纤技术与设备全部依赖进口,每年要花去数亿美元。大连合纤所研制出整套化纤纺丝装备后,引进技术与设备的价格硬是被郭大生压到了原来的五分之一甚至六分之一。

与此同时,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郭大生就带领小分队深入生产实践,为企业服务。他们的特点是:遵循“产业化是一门技术”的原则,坚持把企业需求、把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当作科研课题,坚持把行业发展当作自己的科研项目,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企业和行业发展壮大,十多年来两次引导整个行业从低谷走向盈利。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司长张景安介绍,大连合纤所的科研成果已占到化纤行业采用的新技术的50%以上。

到今年初,他们开发承建的化纤厂或试验基地已达80多家,分布在18个省、市、自治区,承建的生产线已达180余条,年产量135万吨,占全国聚酯长丝总产量的28%、纺织纤维总用量的10%,其中FDY长丝占全国总产量60%;海—岛法、剥离法超细纤维占全国总产量80%。大连合纤所科技合同转化率年均达到86.9%,连续五年科技合同超亿元,今年上半年达到2.5亿元,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中国首席聚脂长丝工程承包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