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建学习型城市 推进现代城市文明进程

常州“建设学习型城市”巡礼(二)
2003-11-21 来源:光明日报 中共常州市委书记 范燕青 我有话说


进入21世纪,承载人类文明的现代城市,日渐成为融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于一体的开放型互动式的巨大空间。从2001年8月以来,我们按照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关于“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加快“富民强市”步伐,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大力创建学习型城市,不断推进现代城市文明进程。

着眼发展战略,把创建学习型城市作为加快“两个率先”进程的重大举措

把创建学习型城市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提升城市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撑。在新世纪头十年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常州要继续保持“第一方阵”地位,取得更大的“先发效应”,就必须进一步充分挖掘整合城市资源要素,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和知识科技创新的力度,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这个生产力中最具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因素,必须通过创建学习型城市,进一步提升全民学习力,提高社会创新力,改善心智模式,更新“两个率先”的发展理念。

把创建学习型城市作为培育城市文化形态,深化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我们在学习型城市创建中,以开放的姿态兼容并蓄人类文明成果,通过学习和吸收有利于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精髓,在全社会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铸就争先拼搏、敢为人先的新时期常州市民精神。我们按照弘扬先进文化的要求,把学习型城市创建融入到城市文化建设之中,丰富和彰显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蕴,同时倡导寓教于乐的快乐学习,增强社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把创建学习型城市作为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创新城市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今年以来,我们顺应现代城市从资源型转向资本型,从政府管制型转向市场服务型的趋势,把学习型城市创建的重点放在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的弊端上,着力优化六大“软环境”:营造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严明规范的法制环境、宽松优越的生活环境、开明诚信的人文环境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努力实现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坚持常创常新,使学习型城市建设始终保持长久生命力

明晰城市共同愿景,创新率先发展的心智模式。创建学习型城市以来,我们把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作为城市发展的共同愿景,并通过学习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我们每年都确定“学习日”,每次集中学习一个主题。今年是第三个“学习日”,市委集中组织100多个县处级中心组观看反映先进地区加快发展的电视专题片,并以“抢抓新机遇,推进新跨越”为主题展开学习讨论,继而在全体市民中广泛开展新时期“常州市民精神”大讨论,掀起新一轮寻找自身差距、促进思想解放的热潮。

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构筑全民学习的基础平台。通过整合全社会的学习教育资源,努力构筑惠及全体市民的社会化学习体系。根据不同社会组织的特点,构建了机关、系统、企业、社区、村镇、家庭等六类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军营、学习型班组等各类创建活动,并开展富有特色的学习活动,建立行之有效的学习机制和具有灵活调适能力的组织机制,为学习型城市创建提供组织支撑。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形成跨越发展的人才优势。为使创建学习型城市落到实处,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全面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三大目标:完成“111”党政人才工程、“515”企业明星工程、“686”科技英才工程。通过三大工程建设,具体培育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外向型经贸人才、科技人才和技能人才等六支专门人才队伍,形成促进常州实现“两个率先”的人才高地。

创造全新学习载体,创造更多的学习发展空间。设计了“学习日”制度、“新三学”和推广普通话活动、“农村科技文化超市”、群众性读书活动、高层论坛等政府引导和群众主导相结合的十大学习载体,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人群特点不断创造和完善新的载体,如“文化楼道”、“小巷论坛”、“谈心角”、“流动借书车”、“家庭上网工程”、“现代农民教育工程”等,今年把建设学习型企业的触角延伸到100多家私营企业,形成了全民参与创建的局面。

倡导快乐学习方式,丰富城市发展的文化形态。通过精心培育兼具传统江南灵秀之气与现代文明之风的城市文化,提升学习型城市的文化品位。我们把10月份作为“文化龙城·快乐学习”群众文化展示月,分别以“咏、健、影、乐”为特色,组织歌咏诗咏活动周、电影摄影活动周、健身健美活动周和“快乐学习”家庭才艺展、市民业余摄影作品展、校园新锐电影推介等活动,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激发市民学习热情。

经过两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市学习型城市创建提高了干部群众的综合素质,增强了人们自我超越的意识和创造未来的能量,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整个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