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坛徽军挺进大自然文学

2003-11-22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靳晓燕 我有话说

从一枝一叶、一虫一鸟中发现与人类一样的动人之处

11月8日,在美丽的黄山风景区,全国首次大自然文学研讨会举行。作家、理论家共聚一堂,讨论热烈,并不时伴有激烈的争论。

如此一群作家坐在你的面前,给你讲述他们行走在大自然中的种种探险经历、动物世界的真实故事。惊喜、疑问、紧张……你听得饶有兴致,真要怀疑起他们的身份了。

危险有,但探险考察的大部分时间其实是艰苦和枯燥的。作为地球的倾听者,他们乐于此——用自己的脚、自己的手、自己的头脑感知这个神奇的世界。在他们的眼中,一枝一叶,一虫一鸟中都可以发现万物与人类一样的动人之处——它们有情有义,有仁有智!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还思考着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前景,探索着在新时代文学发展的新观念、新形态。你感动的是他们为何有如此的兴趣与信念,从事这么一种艰苦的文学创作。

我用敬佩的眼光看着他们,记下他们的名字:刘先平、方敏、陈曙光、老黑、邢思杰……

创作大自然文学是文坛徽军的自觉行动

大自然文学,这个对大众来说,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名词。现代意义上的大自然文学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末新兴的保护地球运动,在90年代获得长足地发展。它是观照人类本身生存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与共荣共存的文学。当它在国内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时候,人们发现,创作大自然文学更是文坛徽军的自觉行动。由是,便有了一部部大自然之作:《云海探奇》、《呦呦鹿鸣》、《千鸟谷追踪》、《大熊猫传奇》《黑麂的呼唤》、《麋鹿回归》、《天鹅的故乡》、《迷失的大象》、《大绝唱》、《大迁徙》、《丝路,雅克西!》……解读生命准则,反思人类行为,呼吁文明发展。它们带给文坛的是一种清新之风:科学的背景下,寻求的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一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正是因着对生物生存环境、生存空间的关爱,所体现出的人文主义关怀使它的创作风格有别于时下所谓的“很深刻”、“很沉重”、“很哲学”的文学追求。

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主持会议的就是被人们称为中国现代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刘先平,他的头衔是安徽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65岁的他依然神采奕奕,这是位在天地间不断行走的老者。20多年的探索历程,让他对通往沙漠深处的红柳、滂沱大雨中扑入胸膛的小鸟、青藏高原的花甸、天鹅湖畔的麝鼠城堡、从雨林中伸出的野象长鼻……都有非同常人的感受:“正是在这种迈开双脚,丈量大地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生态平衡的意义:首先是‘人’的本身的生态平衡,这主要是指一个人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的平衡,精神和物质的统一。再是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最高的境界,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共存——‘天人合一’。”而他对大自然文学的创作实践也在不断变化:其体裁也由初期的长篇巨制到后来的探险美文再到现在的与摄影相结合创作之路。

大自然文学到底怎么写下去?

他希望听到更多的声音,也期望产生多种风格的大自然文学作品。他坚信:只要人类和自然的存在,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文学描述就会像爱情、战争和死亡一样,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大自然文学:文学向更广方向发展的一种挑战

此次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作家协会、安徽省儿童文学家协会共同组织的研讨活动,引起了多位专家、学者的关注。高洪波、苏中、曹文轩、张之路、马光复、张锦贻、唐跃、唐先田、钱念孙、赵凯……一个在我国起步不久的文学形态毕竟是稚嫩的,文学创新的道路也是崎岖的,它需要人们的启迪。大自然文学的出现是文学向更广方向发展的一种挑战,现在我们还无法预测它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但作为实践者,他们所有的探索和努力都是值得尊重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