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比较优势原理的局限和“钻石理论”的启迪

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
2003-11-25 来源:光明日报 李义平 我有话说

比较优势原理是市场经济的真谛,是国际贸易赖以存在的前提。然而,随着科学技术这种高级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日益显赫,比较优势原理的解释范围受到了“挤压”。比较优势原理贯穿于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始终,是古典经济学论述商品交换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斯密在《国富论》中举例说,在狩猎社会一个人在一开始既打猎又造弓箭,后来发现自己更擅长于造弓箭,就专门造弓箭去换猎物,比二者都干效率更高。于是,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不仅自己的蛋糕作得比原来大了,整个社会的蛋糕也因此而更大了。依次类推,只要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都干自己最擅长的,那么他们自己和社会都可以享受由分工和专业化所带来的种种好处。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比较优势原理遇到了挑战。比如:比较优势理论不能回答不利的生产要素何以能够造就新的经济增长点。谁能想像黄沙遍地的以色列竟然成为高效农业和相关产业的生产者。土地资源稀缺和自然资源稀缺的我国温州竟然能率先步入市场经济。再如,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大量的国际贸易应当发生在具有资源差异的国家,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绝大多数贸易恰恰发生在条件相当的发达国家。其原因在于技术的发展可以产生大量的新产品、新工艺,在更高的层面形成新的相互依赖关系,形成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和供给。世界著名的战略竞争专家迈克尔·波特指出,企业往往以最新的技术发展新产品、新工艺、新流程,以弥补资源的不足。他断言,技术造成的影响,如果不完全淘汰传统生产要素,至少也可以相当程度地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例如:具有弹性的自动化系统带来小量、多样而机动的生产方式,减少了许多产业生产中的劳动因素,创造和掌握新技术比低廉的工资更重要。故此,在20世纪80年代,制造商的生产线通常是往高工资而非低工资的地方移动。波特的结论是,比较优势原理所以能在18、19世纪风行,是因为当时产业粗糙,是劳动密集型的,比较优势原理在今天所以遇到了挑战,是因为产业的提升和科技的进步。

针对一系列比较优势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概念,用他的著名的“钻石理论”给予新的解释。钻石理论是由四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的一个体系,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其中生产要素(指高层次生产要素)处于主导性地位。这四个因素分布于一个菱形图形的四角,恰如一枚钻石,故称“钻石理论”。波特认为高级生产要素是可以培养的,在高级生产要素的培养中政府起着关键作用。他指出,政府最传统也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创造和提升生产要素,其中包括拥有熟练技术能力的人力资源、基础科学、经济信息和基础设施等。一个国家要从生产要素中获得优势,现在拥有什么资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一套能够提升生产要素的机制。波特实际上告诉人们,一个是具有激励性的制度,对于高级生产要素的脱颖而出是十分重要的。没有这样的机制,创新和培养就可能是一句空话。

无疑,波特的理论解释了科技发展的国家经济何以发展的事实,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对于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我们,极富启发意义。也就说,我们不仅要注重传统的生产要素,而且应当着眼于未来,注重高级生产要素。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从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此后再上升到更高的阶段,例如高级生产要素起主导作用的阶段。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无疑有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便宜的优势。我们无疑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寻找与市场的契合和对接。即使是“粗糙”的产业,只要这些粗糙的产业依然为社会所需要,就证明其还有盈利空间。发达国家可能恰恰超越了这个阶段,没有这一方面的优势。优势永远是比较的,或者说是比较而言的,因而只有合适的经济结构才是有效的经济结构。只要我们具有这一方面的优势,只要这样的优势在国际比较中还有一席之地,我们就完全有理由把它作得更好。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提升生产要素,还要有有效的竞争。因为,有效竞争是提升生产要素的杠杆,而一旦讲到有效竞争,平等进入就成为了关键。平等进入和有效竞争是迈克尔·波特考察了十个经济发达国家后得出的带有普遍性的政策建议。没有平等进入,就没有有效竞争。没有有效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的魅力。对于我国而言,要特别关注非公有资本的平等进入。这样会极大地有利于把经济增长的外生增长模式转化为内生增长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为了平等进入,我们须进行政府机构的改革和职能的转换。由于历史的惯性,计划经济下庞杂的政府机构并没有得到多少变革,他们还按照传统的思维,管着各种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据此,政府职能的转换已经成为平等进入的关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