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探索“学术立院”

2003-12-0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丰捷 我有话说

一系列规模盛大的学术活动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推到了令人瞩目的前台。本月,人大劳人院迎来了自己的20岁生日——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人才强国论坛”,邀请2000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教授海克曼就“人力资本投资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发表演讲;与团中央、大学生杂志社联合举办“首届中国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论坛”;与中国劳动学会、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等单位合办“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学科建设与理论研讨会”,组织国内50多家劳动和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院校就劳动科学学科的发展展开学术研讨和交流;邀请跨国公司、国内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就“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本与企业发展”与海克曼教授对话……青春洋溢的劳人院的生日庆典生机勃发。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劳动人事学院的成长及其学科演变折射出时代变迁的脉络,而与社会一同飞速进步着的劳人院也在这20年的积累中创造了国内相关学科发展的多项第一:第一个创办“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进而第一家设立人力资源管理硕士点、博士点;第一个设立劳动经济学博士点,并成为国内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编写出全国第一套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科学教材;今年秋季,全国首创的劳动关系专业将首次招收本科生……

成立于1983年的人大劳动人事学院由当时的国家劳动人事部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同创办,最初设置了劳动管理、工资福利、社会保险3个专业。1993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的需要,劳人院对原有学科进行了新一轮调整改造。逐步确定了以劳动者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劳动科学学科体系。在原有劳动经济的基础上,将此前设立的人事管理专业改名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增设了社会工作(社会保障方向)专业。其中,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问题。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涉及招聘、培训、薪酬和绩效考核等在工作地点对人的管理的问题。社会保障研究宏观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及社会福利。。

按照这样的学科定位,劳动人事学院建院20年来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一流的学术机构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具有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学术风格的青年教师们思想解放、视野开阔,他们注重跨学科的交融,重视到实践中传播和应用现代劳动科学知识,随之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多层面多角度地研究劳动科学问题。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劳人院开始大胆采用国外劳动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教材,并在社会转型中努力强化自己服务社会的功能,为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大量的管理咨询。以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关注中国社会现实问题为突出特点,在政府、企业和学术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形成了劳动人事学院特有的学院文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对劳动科学提出了新课题。如何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失业和收入差距等劳动经济的重大问题;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学科和理论,为国家的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等社会保障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如何在吸收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科学总结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创建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学派,解决我国政府、企业和非赢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这些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使得劳动人事学院所涉及的劳动经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的学科地位迅速上升。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我国著名的劳动经济学家曾湘泉教授就此指出,作为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劳动科学所遇到的问题,国际上并没有现成的理论方法可供运用,需要通过理论创新,研究解决发展前进中的难题,并最终形成中国劳动科学的科学体系。2002年,“学术立院”和“学术兴院”的办院方针在劳人院正式确立,劳动科学各领域面临的各类重大问题的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正逐步成为他们当前努力的方向。

曾湘泉院长说,未来几年劳动人事学院学科建设的战略规划体现在“一个平台三个增长点”上,即以劳动经济作为劳动人事学院科学整体建设和发展的平台,实现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产业和劳动关系三个领域的新的增长点。而劳人院的长期发展目标则锁定为,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在国内劳动经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和劳动关系领域具有一流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人才培养基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