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细木一立顶千钧

2003-12-1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胡潜、任刚本报记者 蔡侗辰 我有话说

信息工程大学电子技术学院研究所是一个编制22人的基层单位,4年来却承担国家“863”项目、军队重大科研项目近30项,先后荣获包括“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10余项军队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2年荣立集体三等功。请看来自该院一线的创新报告。

营造人才磁场

几年前,刚成立不久的研究所开局并不顺利:下大力挖来的两名高学历人才连板凳还没坐热就想走人。一时间使所里的科研工作陷入了僵局。为此,该所新领导班子上任后,经过反复调查论证,决定从营造良好的人才磁场入手,努力做好拴心留人工作,保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他们先后制定了《科研管理规定》、《科研奖励实施细则》等多项制度,加强了科研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使科研工作从立项论证、工作实施、经费预算、检查监督、成果鉴定和成果转让等,全程有了可靠的机制保障。为了做到用事业留人,他们先后筹措资金近250万元,精心筹建了安全操作系统、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和系统测试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和多功能成果展室,更新前沿信息科研试验设施,并为所里的每一名同志都配备高档的计算机、电脑笔记本和通讯设备,既提高了科研工作效率,又改善了科研工作环境。

这一“以人为本”的理念一直是研究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法宝”。近年来,从研究所送学出去的所有博士、硕士,毕业后全部愉快地回到所里工作。

瞄准前沿阵地

该所所长朱智强说得好,作为军队院校的研究所,如果没有超前意识和危机感,如果不时刻瞄准信息科技的前沿阵地,那么它将在新军事变革中淘汰出局。

只有瞄准最前沿,才能抢占未来战场的制高点。所里抽选精兵强将组成常设小分队,常年活跃在基层部队的练兵场、演习地,与武器装备“零距离”,认真研究未来作战样式及武器发展方向,摸清了部队的需求情况,使科研成果始终围绕“打赢”转。去年,某部在解决导调监控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时遇到了难题,研究所的同志主动请缨,从理论设计、总体论证到研究开发,一气呵成,最后研制出来的产品是一把只有小拇指盖大小的“电子钥匙”,这个小小“防盗门”使信息安全有了可靠保证。

前年,由该所负责研制的某军训网安全系统,成功解决了网上练兵军事信息安全的重大问题,创立了军事训练系统安全管理的新模式,受到了中央军委和总部的通报表彰,并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被部队官兵称之为“训练网上的保护神”。

升级人才版本

研究所有一个独特理念,那就是越是优秀的人才越要舍得放他们去深造。为此,所党支部有计划地选送优秀人才外出进修,为高层次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刚刚从中科院攻读博士学位学成返回工作的刘文清,在读博前就是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并承担了多个重点科研项目,他一走,不少课题就将陷入困境,当时小刘自己心里也很矛盾。所里领导就主动找他谈心,帮他消除顾虑。他到中科院不久,凭着精湛的专业技术知识、高超的动手能力和无私的协作精神很快打开局面,被圈内人士称为信息安全领域一颗耀眼的新星。

1998年以来,该所共选送8名同志到军内外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参加培训30余人次,外出交流50余次。如今,全所50%的同志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三分之二的同志具有硕士学位。

创新育才模式

研究所在承担科研任务的同时,还担负着研究生的教学培养任务。近年来,从该所毕业的几十名研究生人人都获得过军队级科技进步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学员科技创新的典范。

本着对研究生负责的态度,所里专门成立导师组,配备助理导师。导师组主要由研究所领导、专家教授等人员组成,时刻监督导师正确行使职责和权力,而配备助导则是协助导师加强对研究生的指导和管理,确保了研究生的正常学习研究。

在教学实践中,该所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建立了以研究生为中心,在导师指导下,有充分学习研究自主权、选择权、生动活泼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就在这种模式的培养下,学员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大增强。今年上半年,某型安全武器系统,久攻不下。一名研究生学员提出了一个该系统研发的新思路,经过探讨和论证,所里果断采用了他的大胆构想,使难题迎刃而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